在本次 “认识除法(2)” 的教学中,我围绕 “每几个一份” 的平均分方法展开,通过复习旧知、动手操作、对比分析和巩固练习,引导学生深化对平均分本质的理解。结合课堂实际效果,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反思:
旧知衔接自然,激发学习兴趣开篇以 “8 个松果平均分给 2 只松鼠” 的旧知复习切入,既回顾了 “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有几个” 的分法,又通过 “每只松鼠分 2 个,能分给几只” 的新问题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堂。这种设计紧密关联新旧知识,符合二年级学生 “以旧探新” 的认知规律,有效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多数学生能快速聚焦课堂任务。
动手操作充分,突破教学难点本节课的核心难点是理解 “先确定每一份数量,再分份数” 的平均分方法。我让学生用圆片模拟分松果、用圈一圈的方式标记分法,还通过 “12 个正方体平均分” 的开放任务,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不同分法。操作过程中,学生不仅能直观感知 “每几个一份” 的过程,还能通过 “说一说”(如 “有 12 个正方体,每 3 个一份,分成 4 份”)将操作经验转化为数学语言,逐步突破了对 “两种平均分方法内在联系” 的理解难点。
对比分析到位,深化概念理解在学生掌握两种分法后,我特意设计对比环节:将 “8 个松果平均分给 2 只,每只 4 个” 与 “8 个松果每 2 个一份,分给 4 只” 并列呈现,引导学生小组讨论 “相同点与不同点”。最终学生明确 “虽然分的顺序不同,但每份数量相同,都是平均分”,这一过程帮助学生跳出 “分法形式” 的差异,抓住 “平均分” 的本质,为后续学习除法的意义奠定了坚实基础。
练习设计分层,兼顾全员发展“想想做做” 的题目设计由浅入深:第 1-2 题侧重基础操作(圈一圈、填一填),帮助学困生巩固方法;第 3-4 题通过对比提问(如 “都是 10 个气球,分法有什么不同”),引导中等生深化理解;第 5 题结合数轴,让优等生尝试用 “每几个一份” 的思路解读抽象图形,兼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课堂参与度较高。
小组合作效率待提升在 “12 个正方体平均分” 的环节,部分小组出现 “分工不明确” 的问题:有的学生抢着操作,有的学生无所事事;还有小组因 “漏找分法”(如只想到 “平均分成 2 份、3 份”,忽略 “每 4 个一份、每 6 个一份”)导致汇报不完整。这说明我在课前对 “小组合作规则” 的指导不足,未能让学生清晰知道 “如何分工、如何记录、如何补充”,影响了探究效率。
个别学生语言表达不规范虽然多数学生能描述分法,但仍有少数学困生存在语言逻辑混乱的问题,比如将 “每 3 个一份,分成 4 份” 说成 “分成 3 份,每份 4 个”,或是遗漏 “平均分” 关键词。这反映出我在课堂上对 “个体表达” 的关注不够,过多依赖小组交流,未能及时对学困生进行针对性指导,导致他们对 “两种分法的语言表述差异” 理解不透彻。
课堂时间分配略显紧张由于在 “动手操作” 环节给学生留的时间较充足,后续 “数轴题(想想做做第 5 题)” 的讲解略显仓促。部分学生未能完全理解 “数轴上每一段代表‘一份’” 的含义,导致填空时出现错误,未能在课堂上及时纠错,可能影响后续知识的衔接。
细化小组合作指导后续教学中,课前需明确小组合作要求:①分工(1 人操作、1 人记录、1 人汇报、1 人补充);②方法(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记录所有分法);③评价(以 “分法全、表述清” 为标准)。同时,课堂中巡视时重点关注 “分工混乱” 的小组,及时介入指导,提升合作效率。
加强个体表达训练针对语言表达问题,可增加 “同桌互查” 环节:让学生在操作后先和同桌互相描述分法,同桌负责 “纠错补全”(如提醒 “漏说‘每几个一份’”);再挑选学困生单独汇报,全班共同纠正,逐步规范他们的数学语言,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准确表达平均分的过程。
优化课堂时间管理课前需更精准地预估各环节时间:如 “动手操作” 环节可设定 “5 分钟限时探索 + 2 分钟记录”,避免超时;对于 “数轴题” 这类稍难的题目,可提前准备 “小提示卡”(如 “数轴上 1 格代表 1 个,每 2 格圈一圈,看看有几圈”),帮助学生快速理解题意,确保课堂节奏紧凑且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