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转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互动的实践研究》

作者:陶榆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16-12-13

课堂转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互动的实践研究

课题组研究课活动记录

研讨时间

 12 13 日   星期

地点

一楼多媒体教室

参与教师

 

全体数学教师

 

 

 

 

缺席

情况

研讨主题

资源的捕捉和利用

主持人

陶榆萍

过程记录

 

一、各年级组评课。

一年级:谢老师的课通过收集资源打开思路,找到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利用学生资源呈现相交和不相交又进行了二次分类,   进行二次分类聚焦到平行的概念,在教室里找互相垂直的直线时是否可以多找一些资源,让学生感受到正方形相邻的两边是垂直的。第二节课对学生资源是充分利用资源,让学生自主研究,去发现去完善,完全利用学生的资源去进行教学。

二年级:第一是难点课,这个难点在哪,用好ppt,难题情景化。给出两条线并不能想象无限化,给出垂线段更短,通过ppt动态比较线段。可以点和线都是物体的代替,一个点看成房子,一条线可以是马路,可以设计成情景化。逆向的问一下什么是点到直线的距离,抛出问题来再次深化。在生生互动时,越了解学生越了解难点,比如:第一节课学生,在一级分类时没有分清楚,可以在ppt板书上更深化一下,斜交和垂直和相交。在生活中的例子中可以再次拓展和深入一点。

三年级:教师素养和状态非常好。具体说说第一节课,用两次分类理清相交和平行,通过延长直线来调整,可以突破难点。在教室里寻找平行垂直的资源时,让学生自己说清楚什么和什么平行,规范语言。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化的表达,可以结合的让学生下来指一指,这条边和这条边平行,这条边和这条边垂直,学生可能跟老师描述的不是同一条边,让学生用肢体语言描述。相交有所忽略,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给人的感觉是平行和垂直变成了同级分类了。

五年级:相交分类的时候,老师问了这样的问题:根据角的特点再来分分类,这里角的特点并不严谨。第二点判断平行和垂直的时候,交流垂直和斜交的时候,既然垂直要拿尺去比一比。

六年级:教材重组来谈一谈,将垂直平行组合了,不断用学生资源不断重组交流。垂直的地方先根据角的分类,锐角钝角等,处理比较细腻。小组合作机会不是太多,开头时候线段、射线互相说一说,小组合作在难得地方需要去合作,而不是热闹热闹搞气氛。8组线比较难,给学生小组合作的机会。过p点画直线的垂线时,要给学生合作的机会。这两节课中都给出这样的定义,同一平面内,对这一概念的给出是有争议的,学生到底理不理解什么是同一平面内,是否要给学生解释一下,可以用长方体来举例。垂直必定涉及到相交,可能垂直不需要给出同一平面内。

陶老师:呈现学生的8中资源,资源是否是学生的资源呢?思路比较清晰,是否可以将学生的资源进行一个整合。思考我们的教学是基于学生的起点,是否可以将学生的资源和老师需要的资源进结合。

四年级:素养较高,体现在数学课板块清晰,重点说第一节课,谢老师能够将两节课重组,两条线有些什么关系,通过对学生资源进行捕捉之后进行分类,互动也做的很好,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课堂的生成感和推进感是比较强的。第二节课的建议:画垂线时画的步骤不清晰时会造成困难,是否可以对步骤进行提炼,第一步、第二步...直到最后的直角标记。

 

二、执教者反思。

谢老师:语言方面还是不怎么规范,最后的练习中学生误解相交就是垂直,我应该提炼指出。小组合作要用到该用之处。课堂还需要更加生动。

王老师:需要改进的地方:1、直角标志要课前巩固。2、小组合作少了,在学生画垂线、和过一点画垂线时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3、用好ppt让学生感受一下垂线段最短。

吴校长:1、放给学生去经历。过程进一步地重心下移。2、帮助学生能够去经历。给学生支撑和拐棍,比如:第一节课中第一放下去画直线,想两条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学生的资源比较单一,老师及时叫停,引导学生去思考。3、学习方式要多元一点。4、准确把握思维起点。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研究活动记录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实验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10201501号-2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

    苏公网安备 320411020000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