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份评课稿
《课堂转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有效互动的实践研究》
课 题 研 究 评 课 稿
时间 | 2016.12.13 | 执教者 | 谢艳娜 | 班级 | 四(8) |
上课内容 |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 上课时间 | 2016.12.13 | ||
项目 | 指 标 | 分值 | 得分 | ||
目标设计 | 1.目标明确,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年段特点。 | 10 | 10 | ||
学习 任务 | 2.学习任务与要求明晰,有向开放、板块清晰。 | 15 | 13 | ||
3.自主探究、小组学习、同伴互动等学习方式恰当,活动路径清晰有效。 | 15 | 13 | |||
4.练习设计有层次,具有实践性和开放性。 | 10 | 9 | |||
交流 互动 | 5.教师及时巡视,捕捉典型资源。 | 10 | 9 | ||
6.课堂生成资源丰富,师生回应及时,并能合理转化为互动性资源。 | 10 | 9 | |||
7.生生互动质量高,能打开思路,提升学习水平。 | 10 | 9 | |||
总结提炼 | 8.师生归纳总结水平高,内容有延续性。 | 10 | 9 | ||
综合素养 | 9.普通话好,表达能力强;媒体 运用恰当有效;书写规范,板书设计合理有序。 | 10 | 10 | ||
备注 | 各项累计得分90分以上为优,89—80分为良,79—60为中,60分以下为差。 | 合计 | 91 | ||
评议人 | 吴春燕 | ||||
评课主题: 开放互动的展开逻辑 | 【评课观点1】
【案例回放】 师:先在空白处画一条直线,请你再画一条直线,想想两条直线会有哪些位置情况。一组一组画,用序号标出来,比比谁画的多。 生独立画 师:(呈现两组资源,一组是全分开的, 另一组是都相交的。)很快叫停,这是不同类型的吗?(学生没啥反应)再问这是不同类型的吗? 生:他们都是分开的。 师:是呀,虽然画了很多组,但每组的两条直线都是分开的。那还有其他的类型吗?(再放手让学生自己画) (呈现8组直线)师:我从你们的作业中选取了这样8种情况,你能把它们分分类吗?分类之前先想按什么标准分的,同一类的把序号写在同一行。 (学生独立在下面分类,在空白处写序号) (呈现1.2.7.8为一类,3.4.5.6为另一类的资源)师:你看得懂吗?他是按什么标准分的? 生1:上面一组没有交叉,下面一组有交叉。 师:是的,上面一组没有交叉,下面一组是有交叉的。也就是把这八组直线分成了不相交和相交的两类。(板贴不相交、相交) 师:想想直线有什么特征?(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那请你把上面一类的每组两条直线都去延长试试看,看看分类需要调整吗? …… 【个人思考】 如何把教师清晰的设计逻辑转化为学生的经历逻辑,需要每位教师努力做到: 1. 放给学生去经历。首先要有大问题设计,这是开放的前提;其次要还给学生学习的时空,让每个学生有完整经历学习的可能,并要注意学习方式的灵活多元,本节课中一对一及一对全体的交流方式过多,替代痕迹较明显;还要注意过程中的进一步重心下移,从而让学习真正发生。 2. 帮助学生,让学生能够去经历。我们的老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思维起点,还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包括诊断学生的学习困难,从而设计有针对性的点拨引导语。比如案例中老师针对学生思维单一(实质是学生只关注表面,没有认识本质)的及时打开很重要,但要改变简单的重复,而是引导学生去观察所画的两条直线的位置是怎样的情况?再想想还有其他的类型吗?对于学生类意识的建立会更有帮助。还要注意收放的时机与策略,该介入就得立即介入而不迟疑。 3.提升资源,让学生能够生成经历。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都是鲜活的,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生长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即时的互动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选用如下策略: (1)整合策略:针对学生的点状思维,引导学生结构化; (2)分类策略:针对学生的多向思维,引导学生建立标准、分类; (3)比较策略:针对学生的偏差或错误,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聚焦; (4)放大策略:抓住亮点、精彩之处,全班学生都来思考、碰撞、生成(比如课中判断直角,有同学比对4次,也有同学比对1次,可以放下去让每个学生都去想想,只比对一次有没有道理。这样就实现了个体资源的群体占有); (5)质疑策略:针对思维困惑或矛盾之处,反问、追问学生,深化思考; (6)提升策略:针对学生的具体思维,帮助学生概括、抽象,达到新水平。 在互动生成的课堂中,我们不仅要注意充分预设下的弹性控制,还要做到动态生成下的依学而教。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