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
《课堂转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有效互动的实践研究》
课 题 研 究 教学反思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
《因数和倍数》是在学生已经分阶段认识了百以内、千以内、万以内、亿以内的数,较为系统地掌握了十进制计数法,同时也基本完成了对整数四则运算的学习。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一方面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对整体的认识,增强根据数的特征灵活进行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自觉性;另一方面为学生学习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尊定基础。
第一遍试上的反思和心得:
要基于学生的人实际状态展开教学。对于直接回避掉的东西,教师不要由于不放心,在课堂中再次提起,一节课不可能是每个同学都会,只要达到75%到80%就不错了,剩下的部分人在练习中巩固。上课要基于自己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要为了所谓的结构,加一些把看上去好看的东西,如:对于用12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有几种不同的拼法,试上统计知道:只有10个左右的孩子三种拼法写不全,其他同学都可以找全并会用乘法算式表示,所以在这里没有必要教的很细。
练习不要散点化,可以整合的,使练习更有针对性!对于第一板块:认识因数和倍数,在学生模仿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之后,我是追问:在2×6=12这个乘法算式里,2是因数,12是倍数,可不可以?下面练习的活动是:让同桌各写一个乘法算式,然后同桌互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接下来一个练习时,给出几道算式,让学生快速的找到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练习的层次不清晰,这里应直接整合,留下最后一个练习。
有些知识点需介绍,但只要一句话提提就可以,没有在此处浪费时间。
每个板块的时间分配要合理,要根据本课的重难点,预设每一板块预留时间。
关注大问题下去后,资源的收的层次要清楚,并且要明白你收每个资源的目标或是意图是什么?也就是紧紧的围绕每个层次的目标去设计。如:在处理3的倍数时,第一层次的目标就是收不全的资源,学生说到的有序的,教师不必过多赘述,第二层次:找3的倍数写算式的内显过程和处理省略号的问题,每个放后的收,教师要很清晰很个环节的目标。
第二遍试上的反思和心得:
替代痕迹有些多。本节课的话太多,要压缩三分之一,思考,为什么会多,追其原因,自己担心讲不完,所以自己要紧要紧的说,或是想要抢学生的话,心里感觉这样课堂进行会快一些,但这样的教学,自己是否学生的立场在哪里?自己替代的痕迹是否过于多过于严重了。所以心态很重要!重要的是思考:怎么样去压缩?那些话可以简洁的说出,哪些环节的目标在清楚之下,能不能直指目标,不要拖沓,不要多说!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地方的语速可以适当的加快,如在表述因数与倍数时,可以直接提高要求,使孩子表述出简单的,不能平面化。
思考:第一次为什么关于乘法算式的资源不多,是因为自己执教过程中,没有突出在一个乘法算式中,存在着因数和倍数的关系,第二次,乘法算式在自己执教过程中,又出现很多,甚至个别同学,在写3的倍数时,直接写:3×1=3,3×2=6,3×3=9,3×4=12…是因为,我在处理资源:3,6,9,12出现了问题,也可以说目标不明确,在学生说的时候,强化了思考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思维有个误区,到底是:3,6,9,12这些是3的倍数呢?还是哪些算式是3的倍数呢?反思:自己资源处理时,目标还不够明确,所以会造成这样的情况。
对于本课的难点:找一个数的因数处理的不够细腻。放给学生思考和写一写的时间不够多,就如:找出36的因数有哪些?先想一想那些数是因数,这里虽然我这里也让学生去想一想的,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真真正正的去想一想到底怎样的数是36的所有因数。其次,倍数的个数是无数个,当求一个因数的时候,学生也会在写求因数的算式的下面写上……,这时候,一定要对比追问:倍数有无数个,因数也有无数个吗?放下去让学生说一说,在对比中,使学生明确: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而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
第三次上的反思和心得:
上课前要充分的解读教材和学情。教材的编排逻辑自有一定的道理,所以每一句话都要好好研读,包括每个卡通所表达的意思。其次在执教一节课时,不能仅仅关注这一节课上的内容,要从教材的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去研读这节内容的,就如我执教的《因数和倍数》,本课的知识:是认识因数和倍数,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但在此基础上后面会,继续研究公因数、公倍数和即将要学习: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和通分、约分等知识。由于我对后面的内容了解的不够清晰,所以我在解读教材时,并不明白为什么要把求一个数的因数放在前面,把求一个数的倍数放在后面,反而,我还认为先教一个数的倍数比较简单,并把求一个数倍数的方法迁移到求一个数的因数这里。
之所以这么理解,主要是我对教材前后的内容解读的不够深入。
其次:对于教材中:用集合图表示一个数的倍数和一个数的因数
资源的利用不是很充分。如:①当交流这个资源时:3,6,9,12,15,18……我有两个目标,一是可以把过程想在心里直接用列举的方法写出结果,二是处理省略号的问题,在这里,孩子们能感觉到3的倍数有无数多个,但对3的倍数的有无限个,感受的不深刻,也就如专家所说没体验就没有深刻的感受,所以在这里应放手让孩子们比一比、写一写:看谁能把3的倍数写完,然后让学生谈体悟,感受倍数的个数是无穷的。这样的一个体验,能让孩子们深刻的理解此处省略号的必要性。②在交流:36的因数时,呈现一组算式下面写上省略号,上课时,我只是提了一下,这里要不要省略号,但让学生思考体悟的时间不是很多。在这里呈现这种资源时,可以这样追问:刚才找3的倍数要写“……”,找36的因数为什么不要加“……”呢?放下去让学生说一说。这远远比结合几个例子说: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要好的多,学生理解的要深入一些。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充分的利用资源,在与孩子的互动交流中,基于学生的实际状态,展开孩子的思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