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反思

作者:施琦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17-03-12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对于我执教的《分数的意义》这一节课,由于本身心里还有很多困惑,所以在备课、制作课件时,总是很犹豫,一些地方不知该怎么处理,虽然在集备时大家给了许多意见,但自己理解能力不够还是挺困惑的

首先谈谈课前的主要困惑:

1、本节课看似重点只有单位1”和分数单位。其实的知识点较多,包括:分数的产生、分数的意义、单位1”、分数单位、分数的发展史,这些知识有的是互相牵扯,有的是互有联系,如何过渡?

2、学生动手操作是否必要?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学过分数的初步认识,有过一些经验,从图中也可直观看出平均分后的结果,那么还要不要动手操作来创造分数?

3、如何顺利导入?是从难点单位“1”入手还是……?提供学生什么样的材料?是只给一些物体的,还是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的材料都给学生?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什么叫单位1”?

4、是否要逐字逐句的扣概念?对于分数的意义中的重点词如“一个物体”、“一些物体”、“一个整体”、“平均分”、“若干份”、“一份”、“几份”?

5、对知识的拓展到什么程度?学生对概念的认知需要从初步理解到深入理解,那么也需要有一定程度上的延伸,如何把握这个度?

 

后的自我反思:

1.整个教学中,学生对单位1”的认识并不深刻。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什么叫单位“1”?当学生在列举生活中可以当成单位“1”的例子只是“一个物体”这一类型时,要引导学生说出“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也可以看成单位“1””。从一组学生到一个班的学生到一个学校的学生……

2、花了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对比不同的单位“1”都可以用同一个分数表示,是不是必要的?本来自己是这样思考的:把一个物体看作单位“1”,当另一个物体不能用整数表示时,就需要用更小的度量单位也就是把单位“1”平均分,用分数来表示。但专家认为这样是不对的,我想重建这一部分需要更改,舍弃不必要的环节吧。

3.对分数的意义进行规范的定义本来是想借助操作,让学生明的不管分的物体是多是少,只要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者几份都可以分数来表示,进而将一个整体的概念扩展到大数目。但是对于操作后的思考,引导得不得力,导致学生无法说出“核心”。

4、如何让学生能说,会说,想说?概念教学本身比较枯燥,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观察、对比等活动得到概念,并能归纳出概念,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何处理好学生的自主学生,与老师的讲授。感觉老师在课堂上说得比较多,学生说得少。有的需要学生多说的地方,学生不说,师就自己包办了。我想只有教师自己对这节课感兴趣、胸有成竹带着激情走进课堂学生才能在枯燥的课堂中有所感应吧。

教学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反思评议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实验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10201501号-2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

    苏公网安备 320411020000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