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4月反思)
作者:陈健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17-05-03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
例9先联系用边长1、2、3、6厘米的正方形正好能铺满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等现象,从长方形的长、宽分别除以正方形边长没有余数,得到正方形的边长“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一方面概括了这些正方形边长的特点,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既是……又是……”的意思。然后进一步概括“1、2、3、6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它们是12和18的公因数”,形成公因数的概念。
知识的迁移。学生很容易想到用集合图直观形象地显示公因数的含义。第27页把8的因数和12的因数分别写到两个集合圈里,这两个集合圈有一部分重叠,在重叠部分写的数既是8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是8和12的公因数。先观察这个集合圈,再填写第28页的集合圈,学生能进一步体会公因数的含义。
![]() ![]() |
附件:
反思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