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反思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2017.5.23)
师:30-8= ,怎么算呢?把你的小棒拿出来摆一摆说一说。
生:部分孩子拿出小棒片,摆出3捆,由于小棒片是不能拆开的所以思路断了,另一部分孩子知道用10减8,但是不知道如何操作。
师:大家都摆出了3捆,现在怎么从3捆里去掉8根呢?
生:从10里面去掉。
师:10是从哪里来的?
生:30分成20和10。
师:也就是把其中1个十换成10个一,用10-8=2。你能自己摆一摆再说一说吗?
生:动手换一换然后开始说计算方法。
师:演示课件。现在没有小棒你能把刚才的计算过程记录下来吗?
生:大部分能记录,先算10-8=2,再算20+2=22。
这个环节课前准备不是很充分,应该让孩子准备好10根1捆这样的小棒,小棒片在这里不能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反而成为又一个障碍点。当发现大部分学生遇到困难,应及时摄入指导,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算理,课堂上时间有限,不能任由学生无目的的进行操作。
师:34-8怎么计算呢?你能像刚才那样先摆一摆小棒然后记录下计算的过程吗?
生:摆的时候发现可以先从10根去掉8根,也可以先去掉4根再去掉4根,还可以从14根里去掉8根。
师:谁来说一说自己的算法。
生:把34分成30和4,8-4;34分成20和14,14-8=6,6+20=26;10-8=2,2+4+20=26;
师:板书了书本上的那一种。
第一种算法出现了错误,他没有理解不够减时要向十位借一,想当然的用大数减小数,这也是大部分错误的最大原因。面对这样的典型错误资源老师应该放在后面对比呈现,首先应该给孩子一个正确的第一印象。在这里,孩子的算法有多种,老师要肯定孩子算法的合理性,同时也要突出本节课的算法的重要性。而在这里老师只是资源的单一呈现,没有很好的利用资源,分层次的呈现,孩子对算理的理解也就没有那么到位。其实受前面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的影响,小部分孩子他还是思维定势,将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老师还是要借助摆小棒的过程来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因为4根不够减8根,怎么办?有前面把1捆拆成10根的经验,孩子也能迁移过来,将3捆中的1捆拆开,这样就一共有14根,从14里去掉8根等于6根,6根和2捆合起来就是26,这是教材上的算法。除此之外,部分孩子可能直接从拆开的10根里去掉8根,这也是合理的。放手让学生去经历探究算理的过程对孩子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这堂课的中心环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