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教学反思

作者:吴彩芬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17-06-20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反思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内容,原在初中阶段是作为“定理”呈现的。新课标把它放入小学,目的是让学生先有个初步认识。从几何发展的历史中可以看出,人们对图形的认识首先不是通过逻辑推理。而是依靠观察,反复实验而形成的。小学生的思维又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对几何图形的认识还相当于人类早期的认识阶段,因而我采用的教学决策:以实验、观察为主要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总结——这是符合小学生学习几何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的。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我创设“蓝猫给淘气送信”这一情境,既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又有一定现实意义。设问:从邮局出来到淘气家有几条船?走哪一条路近?让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感悟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道理。由“邮局、商店、淘气家”的路线组成了一个什么图形?三角形的三条线段叫做它的三条什么?随即 揭示课题 ,再设问:如果任意给你们三根小棒当作三条线段,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引发学生对三角形三边的思考,接着呈现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合作、探究、发现规律,形成结论的过程,最后揭示为什么淘气走中间这条路最近?所蕴含的道理,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数学理念。

二、实验充分,合理验证。

两人一组可以得到充分的实验机会,学生选择小棒,时而讨论,时而记录,时而争辩。通过摆拼,大多数小组都发现了能摆成三角的小棒各有2组,我立即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刚才亲身实践找一找为什么有两小组小棒不能拼成三角形的原因。通过广泛交流,思维碰撞,终于概括出“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既而又引导学生进一步验证(奖励给学生的三角形娃娃有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作为验证的媒介)使学生明确不管是哪一个三角形,都存在这一规律。

 但课堂上也存在几点不足之处:

 1、在探讨(348厘米)(358厘米)这两组小棒为什么围不成三角形时,有学生能肯定(348厘米)围不成三角形,但认为(358厘米)能围成三角形,我让他们这一组上台展示。这本应是一个绝好的教学契机——发现学生错误,引导思维发生撞击。如果让他们继续展示,直至发现(358厘米)这组小棒并不能围成三角形,使本人及在座学生理解更加深刻。可是我却急于揭示正确答案 ,发现学生错误。就让另一组学生上台展示。及时捕捉并利用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某种课堂资源,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我们老师多么需要一颗。善于观察的心,用心去呵护学生的发现,不要急躁地去揭示所谓的正确答案。 

2、在验证“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时,有学生上台展示并叙述自己验证过程中,说到了“一条边+另一条边大于第三边”但我却硬要学生说出那三个不等式。没有认识到学生这一叙述已上升到另一层面,学生不仅易接受,而且更具逻辑性、普遍性。所以课堂上来不得半点自以为是,教学相长也极有道理。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反思评议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实验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10201501号-2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

    苏公网安备 320411020000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