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三种意识,提升备课质量——记市教科院来校教学调研之思考

作者:吴春燕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17-10-25

10月9日上午,接到通知常州市教科院17日上午要来校全面开展课堂教学调研。在盛校长的引领下,各学科紧锣密鼓的行动起来,确定内容、研讨设计、全员磨课,听、评、改,充分抓住调研这一节点事件,放大过程价值,以一课带一类,以一人带团队。相信能够全程参与活动的老师都有很多的收获,尤其是聆听了潘院长的指导后更是有了很多的思考。

一、强化系统的结构意识

1.要理清教材的知识体系结构

要读出这一内容的整体结构与数学本质,读出知识背后隐藏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演变过程。要了解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及前后联系,要把握年段特征和教学要求(目标定位要准确,从内容上看要知道学什么,从水平看要明晰学到什么程度),要清晰单元的核心知识技能有哪些。

2.要重视课堂的展开逻辑结构

解读教材就是从多个角度追问为什么。要清晰教材为什么这样编排?内容为什么选用这样的呈现方式?教材分几个层次,每个层次怎么展开?大到教材每道题每幅图,小到每句话每个字,都要刨根问底,深究含义。【所以我们在研读时要留下痕迹,圈划批注,做下水题】

如“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教结构),学生从自身的知识经验出发,会形成对长方形周长计算的多样化方法,教材用小卡通代言,列举了其中的3种(就是课上刘老师呈现出来的)。但实际上,学生还有28+28+15+15这一种想法,它与“先分别算出2条长和2条宽各是多少,再把结果相加”这一种想法是可以对接的。当然,教材这样的编排本意是告诉老师,不是把周长公式的得出作为最终教学目标,而是要充分交流学生对“花坛周长”的理解和算法,继而优化算法。多种方法呈现交流时,可以先找出每种算法的个性特点——发现它们的差异在于没有利用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征;再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沟通,感受到各种算法都是紧扣“求四条边长的总和”,突出各种算法在概念和原理方面的共同点。这也就是潘院长曾经说过的互动交流时的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两种方式。如果只是引导学生发现简便的计算方法,显然就窄化了教学目标,课堂中也就呈现出教师就事论事地教,学生围绕公式机械的算的现象。

3.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思维路径

除了注重内容本身的学科逻辑与思想方法,更需要关注学生在学习知识中的思维路径,通过适合的方法引领,实现“怎样学”“如何研究”的个人数学研究经验的深化。比如刘迎老师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一课》练习处理时,都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设计出适切的活动线索(明问题(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看形状——想特征——找条件——列算式),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地思维,而不是记忆解题的方法。

二、强化块状的设计意识

每节课都是由一个一个活动串联而成,每个学习活动的设计都要确立清晰的板块目标(教学目标,一个目标就是一句话,明确一个学习结果,基本上对应着一个教学环节及其相关活动。),设计基于目标的互动展开逻辑——以有向的开放性问题为导入,以个性化的探究活动为基础,以结构化的资源呈现为引导,以序列化的互动交流为提升(一般按照“从直观到抽象”“从低思维含量到高思维含量”的次序展开,一般还要对多种方法或策略进行勾连与比较以自主式的思维优化为完善,还要设置基于目标的有效练习。【我们在进行集体备课研讨时,每课时设计都要关注核心板块的设计,从大问题——典型资源(——交流层次——自我完善形成完整的活动链】

三、强化充分的预设意识

1.要预设学生学习的潜能和困难

教师在读教材时,要先蹲下身来体验素材,想想如果自己是学生会从哪些角度来思考(与学生的已有基础和经验相勾连),作为教师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帮助学生体验与发现(激活经验,提供脚手架)。特别是要预设学生学习的困难障碍点(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比如长方形的周长计算,与其有关的知识是周长概念和图形特征,都已经学习了,因此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探索长正方形周长计算的基础条件。所以,在问题放下去后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究算法,并可鼓励学生去尝试多种方法的解决。而对于先求一组长加宽的和再乘2,能想到的学生不多(根据学生已有的基础和经验,他们大都能想到分别先算2个28和2个15),但因为这种方法对以后的部分数学内容的教学也会产生较大的作用和影响,所以课上老师的确需要花时间重点讲评,可以结合动态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每一步的意思,从而使尽量多的学生理解并喜欢这种方法。

2.要预设教师指导与应对的策略

一般说来,一节课设计2~3个开放性的大问题就够了,而每一个大问题解决的教学过程,就是一次“放”和“收”的有机结合的过程。放下去后如何才能有效的“收”,那课前设计时的充分预设实在很重要。备课时就要策划好课堂巡视的路线,要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资源,并进行价值判断整合加工(确定哪些是典型资源,可以是正确的,也可以是错误的,还可以是半成品;可以来自学生的,也可以老师补充的),特别是要思考资源呈现的方式(串联还是并联)和交流的层次,每一层次交流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学生困难时的教师引导点拨语的设计?交流后的小结语怎样设计以帮助学生提升,达到新水平?【潘院长强调,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自问自答,也就是要做好各种可能的预设和应对】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选用如下互动策略:

1.  整合策略:针对学生的点状思维,引导学生结构化;

2.  分类策略:针对学生的多向思维,引导学生建立标准、分类;

3.  比较策略:针对学生的偏差或错误,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聚焦;

4.  放大策略:抓住亮点、精彩之处,全班学生都来思考、碰撞、生成;

5.  质疑策略:针对思维困惑或矛盾之处,反问、追问学生,深化思考;

6.  提升策略:针对学生的具体思维,帮助学生概括、抽象。

教育教学调研是一根线,它既连接着薛小人砥砺奋进的过去,也连接着薛小人勠力同心的美好未来。舭鼓声声急,百舸逐浪飞,我们全体薛小人将凝心聚力,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克难求进,寻求教育教学质量新突破。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反思评议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实验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10201501号-2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

    苏公网安备 320411020000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