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教学反思《解决问题策略》
教材通过“买文具”的情境,呈现数学信息,并由此引发一系列教学活动,目的是让学生经历列表整理信息的全过程,并在列表的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进而让学生体会列表策略的价值,产生学习这一策略的心理需求,主动运用策略解决问题。
1.解决问题的策略不等同于解决问题。所以不能认为本课就是以往的“解应用题”,把目标定位在具体问题的解决上,只关注问题的解答,忽略策略的形成。
2.策略不等同于方法。虽然策略在词典里的解释是“根据形势而确定的原则和方法”,但策略不等同于方法,方法偏向于门路、程序,用传递的方式就可以学到,是静态的;而策略偏向于计策和谋略,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是充满智慧的思维活动过程,需要用心体会和感悟。
3.列表策略不等同于列表。所以不能把目标定位在学生仅仅可以列表整理信息,而应该让学生经历从列表整理信息到根据表格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再到感受价值的系列活动,体验并形成完整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4.列表策略不等同于“列表”策略。表格只是一种形式,它的内涵是对应,所以不能止于有形的表格,应该走向无形的整理。从有形到无形还有许多过渡性的办法,如摘录信息、箭头表示对应关系、直接在题目上勾勾画画……最终要求学生能够把问题里的条件和问题看在眼里,想在脑里,在无形的思维活动中进行整理。虽然本课只要求用有形的表格进行整理,但老师要有意识地渗透无形的整理。
用表格方法进行整理信息,教学的重点之一是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收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并按一定的结构填写在表格里,但这个指导的度难以把握。由于本课是学生第一次学习用表格整理信息,如果不经过教师的有效指导,直接放手让学生尝试,学生往往都不知所措,或是把问题重抄一遍,或是进行列式解答,或是满脸困惑地傻坐着,很难提供一份比较满意的整理结果。但是,如果教师直接把表格的填法教给学生,又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这时,教师就要注意把握指导的度,才能既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既让学生按照一定的结构填写表格,又有亲身经历和体验的过程。这个度该如何把握呢?
1.铺垫法。如在教学新课前,把整段的语言叙述的课程安排情况和课程表进行对比,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列表整理的简洁、清晰和明了,为下面的学习进行铺垫,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因此,当教师提问学生“打算用什么办法进行整理,使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来?”时,学生马上会联想到用列表的方法,接着放手让学生尝试整理,就有可能得到比较满意的表格,再在此基础上进行规范,就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了。
2.步步逼近法。教师先让学生完整地叙述完条件和问题,接着设疑:“老师要把你们说的信息写在黑板上给大家看,可是有那么多字,很麻烦,怎么办?有没有简炼的写法?……“非常好,能不能再简炼点?”……“已经很接近标准答案了,再简炼点吧。”……这样,教师用很有启发性、激励性的语言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呈现最合理、最简洁的文字摘录,再加上边线就形成了表格,整个过程简单易行、自然顺畅,学生乐于接受。
列表策略应该完整地包括列表整理信息、根据表格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而且顺序不能颠倒,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不能透彻地领会完整的列表策略,解答归解答,列表归列表,很难把它们融合在一起,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有的学生在表格中该填“?”的地方,填上了数据,把本该最后一步完成的内容提到了第一步完成,这说明了学生没有透彻领会列表策略,只是为了列表而列表。
1.带领学生经历列表整理的全过程。从列表整理信息到最后的列式解答,教师要环环相扣地引导学生经历、体验,才能让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2.启发学生利用表格分析数量关系理出解题思路。列表的目的是为了理清思路、找到问题的解法,所以要引导学生看着表格顺着两条思路去想,从“3本18元”这对数量,想到能求出每本笔记本的价钱(综合法),从“5本?元”这对数量,想到要先求出每本笔记本的价钱(分析法),两条思路交叉在“每本笔记本多少元”上,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找到了。这样的引导过程,使学生体会到列表能够更明了、更快捷地分析数量关系,学生也就不会把列表整理和其他的步骤割裂开来,只为列表而列表了。
3.组织学生反思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策略的有效形成必然伴随着对行为的反思,这就要求教师组织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进行恰当的总结、归纳,才会使学生更清晰地体会列表策略的完整过程,并把整个过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