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反思

作者:蔡晶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17-12-05

一年级上册《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连加、

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

它们在

编排上基本相同。

 

根据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力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

极性、

主动性,

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取新知,并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总体

环节设计尚可,

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师生关系和谐融洽,

但是细节之处还存在较多问题和不

足,现在总结反思如下:

 

 

 

 

 

1.

关于图意的讨论与算式的意义欠详细。加减混合的意义是本堂课的一个难点,在突破

这个难点上安排的时间不足,

导致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感知不够充分,

因此,

在后续的练习

中,发现不少学生在做题时,出现讲离开的部分不算在总数内,做减法的情况,反思,在日

后的教学中,应多加强对题意的理解,在新授时利用情景演示,来帮助学生题解图意。

最终

达到看图能直接理解题意的能力。

 

 

 

 

 

2.

计算过程的教学的强调。多位数的加减涉及到计算顺序的问题,此问题在学习连加、

连减时已做强调,学习混合加减仍须再做强调。计算过程用语可改作“先算

...

再算

...

 

 

 

 

 

3.

提问的选择在代表性的选取上还需斟酌,本他给可提问过于细化,且自己本身说的较

多,

留给学生的时间还需要进一步增加。

反思本堂课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图意再做加减,

如在学完新知后,让学生自己设计情景,再自己回答如何解答,可能会有更好的结果。

 

 

 

 

 

4.

练习需要在展台上作及时反馈,且层次有些不清,题目梯度不明显。课堂上,对每种

类型的题目的练习一到两道即可,有基础,有提高,才能充分利用课堂。

一年级上册《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连加、

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

它们在

编排上基本相同。

 

根据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力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

极性、

主动性,

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取新知,并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总体

环节设计尚可,

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师生关系和谐融洽,

但是细节之处还存在较多问题和不

足,现在总结反思如下:

 

 

 

 

 

1.

关于图意的讨论与算式的意义欠详细。加减混合的意义是本堂课的一个难点,在突破

这个难点上安排的时间不足,

导致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感知不够充分,

因此,

在后续的练习

中,发现不少学生在做题时,出现讲离开的部分不算在总数内,做减法的情况,反思,在日

后的教学中,应多加强对题意的理解,在新授时利用情景演示,来帮助学生题解图意。

最终

达到看图能直接理解题意的能力。

 

 

 

 

 

2.

计算过程的教学的强调。多位数的加减涉及到计算顺序的问题,此问题在学习连加、

连减时已做强调,学习混合加减仍须再做强调。计算过程用语可改作“先算

...

再算

...

 

 

 

 

 

3.

提问的选择在代表性的选取上还需斟酌,本他给可提问过于细化,且自己本身说的较

多,

留给学生的时间还需要进一步增加。

反思本堂课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图意再做加减,

如在学完新知后,让学生自己设计情景,再自己回答如何解答,可能会有更好的结果。

 

 

 

 

 

4.

练习需要在展台上作及时反馈,且层次有些不清,题目梯度不明显。课堂上,对每种

类型的题目的练习一到两道即可,有基础,有提高,才能充分利用课堂。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它们在编排上基本相同。 根据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力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取新知,并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总体环节设计尚可,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师生关系和谐融洽,但是细节之处还存在较多问题和不足,现在总结反思如下: 

   1.关于图意的讨论与算式的意义欠详细。加减混合的意义是本堂课的一个难点,在突破这个难点上安排的时间不足,导致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感知不够充分,因此,在后续的练习中,发现不少学生在做题时,出现讲离开的部分不算在总数内,做减法的情况,反思,在日后的教学中,应多加强对题意的理解,在新授时利用情景演示,来帮助学生题解图意。最终达到看图能直接理解题意的能力。 

   2.计算过程的教学的强调。多位数的加减涉及到计算顺序的问题,此问题在学习连加、连减时已做强调,学习混合加减仍须再做强调。计算过程用语可改作“先算...再算...”    

   3.提问的选择在代表性的选取上还需斟酌,本他给可提问过于细化,且自己本身说的较多,留给学生的时间还需要进一步增加。反思本堂课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图意再做加减,不如在学完新知后,让学生自己设计情景,再自己回答如何解答,可能会有更好的结果。     

   4.练习需要在展台上作及时反馈,且层次有些不清,题目梯度不明显。课堂上,对每种类型的题目的练习一到两道即可,有基础,有提高,才能充分利用课堂。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反思评议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实验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10201501号-2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

    苏公网安备 320411020000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