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三把握,提升有效度 ——听《认识线段》和《认识厘米》有感
好的教学要把握学生,把握教材,把握课堂。
一、把握学生需要,研究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背景。
研究学生就要把握学习需要,把握认知起点。比如《认识厘米》一课,从学生的角度看,他们刚从一年级升上来,虽然具有初步的“比较物体长短”的经验和基础,但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对长度单位及其操作应用的理解和掌握比较困难。根据教材编排,用不同的工具作单位来测量课桌的长度,不能得到一个确定的、一致的结果。因此,需要采用统一的计量单位来量,进而引入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尺,和常用的长度单位——厘米。这样的设计,看似开放,实则问题颇多。首先,“量课桌”这一任务并非学生的需求,只是教师下达的一个任务,学生自然就对其缺乏探究的动力。其次,“怎么量课桌”中学生的选择被限制,迫不得已选用身边的工具测量,学生不明白为什么量课桌要弃方便的尺不用而要选择这么麻烦的“工具”。再次,热闹的测量活动中,学生究竟充当的是一名带着数学思考的实验工,还是完成任务的操作工?基于以上思考,如果我们对例题进行加工,课的一开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形象“黑猫警长”和紧张刺激的破案情境为先导,就可以成功地抓住学生的心。教学的开放接着要让学生开“心”。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学生就会不知不觉地进入侦探的角色,为寻找答案而努力思索,最终抓到问题的本质——“标准不同,度量的结果也不同”,产生统一标准的需求。
二、把握教材需要,解读教材的逻辑体系,新知的生成和拓展。
研究课时教学的任务,该带着学生到哪里,怎么去。如《认识线段》一课的习题编排,想想做做第3~5题都是设计的画线段练习,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方法多样化的角度上进行自我优化,重点关注两点:第一,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是作为直接告知的规律,不需要深究和探讨。第二,利用有序画线段的契机渗透数学思想,因此第4题交流时不仅仅交流能画多少条线段,更重要的是交流画线段的方法。
三、把握课堂需要,充分利用好教材。
把握课堂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学,陪伴学生的学习。要给学生提供有温度的课堂,尊重鼓励学生的学习。把握课堂还需要思考如何增加课堂的宽度,延展课堂的长度,适当体现课堂的深度。课堂的深度体现在学生的思维过程中。因此我们要努力将教材改变为学材,有利于学生展开学习过程,从而使学生得到更大的发展。
《认识厘米》一课的知识点比较多,按照教材的编排将“量”与“画”如此一步步教学,学生容易疲惫,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可从开放教学结构,实现学与练的无痕对接,从而使教学效益最大化出发:
1. 量几厘米。
师:我们一起去参观一场有趣的跳远比赛。瞧,蟋蟀运动员们准备好了。蜜蜂裁判宣布:能跳过这片小水洼的运动员才能进入下一轮比赛。小蟋蟀们至少要跳过几厘米才能过关呢?你有办法知道吗?
生:量一量小水洼的宽度。(学生动手测量)
师:有3只小蟋蟀分别是这样量的,仔细看一看,你认为谁量得对?(陈老师的课堂有这一环节)
2. 量大约几厘米。
师:紧张的冠军争夺赛开始了!几号是冠军?它们的成绩分别是多少呢?咱们来量一量。
3. 画几厘米。
师:4号蟋蟀不服气,它想挑战1号冠军。瞧,它跳了8厘米。你能把这条8厘米长的线段画下来吗?画得准不准呢?同桌互相量一量检验一下。
(学生在练习纸上画8厘米的线段)
要让教学没有琐碎感,我们需要研究教学结构的开放,以求达到教与学的无痕、教与练的无痕。在课的后半段,我们以“蟋蟀运动会”的情境为主线,把度量整厘米的长度、度量大约几厘米和画几厘米的线段的教学串联起来,让学生顺势而下、趁兴而做,淡化了“教”的痕迹,隐去了“练”的味道,凸显了“学”的氛围。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以开放的心态轻松而快乐地解决了一道道开放题。
在教学中教师应思考如何引导学生形成足够的丰富和体验,再提升为数学的认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