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反思
教学反思
纵观当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可以发现复习课教学还没有比较成熟的课型,大部分复习课都没有跳出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有的教师大量收集习题、让学生在题海里苦战;有的“爆炒冷饭”,让学生机械重复地练习,期末复习时甚不计学牛把书后的《总复习》做好几遍;有的采用“练习→校对→再练习→再校对”的教学方式,把学生会做每一道复习题作为教学目标。这样的复习课,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往往收效甚微。我们组也对此进行了探究,想到计算能力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能力,因而我选择了《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这一单元。
因为年轻,想法比较少,经验也不足,幸得同组老师的帮忙和吴校的指导,自己慢慢才有了头绪。
这一单元重点是运算顺序的理解掌握,能够正确计算,能解决一些稍复杂的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运算律的渗透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也是一直困扰着我的,因为毕竟下学期学生会系统学习运算律。课后我再想,也许在我们需要在平时慢慢渗透,一下子给他,很多学生是难以理解,且也达不了要求。所以重心还得落在运算顺序上,添加括号,合并算式是常见也容易错的题型,是要去花时间讲练的。而且我们还需要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不计算去判断算式结果大小,发展数感。
估计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在四则混合运算中,要有判断计算结果的意识;第二层
次,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既能根据有关的特殊数的规律,如0乘、除任何数都得0等,又能根据积累的相关计算经验,如和大于加数、差小于被减数等,灵活合理地估测结果,进一步提高估测的能力;第三层次,在第二层次的基础上,能对提供的运算数据和符号进行适当的变形,主动创造条件,合理灵活地估测结果。这三个层次都有对运算结果的估计,但估测水平是不一样的,从最基得数本的对一步计算结果的估测,到比较高级的混合运算结果的估测,再到根据已有数感自觉地对提供的运算数据、符号进行变形,灵活、简捷地估测多步计算的结果。能力的提高本身就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在自身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地积累经验,并通过对运算数据与符号处理和对估计结果与实际结果的不断比较,优化估计认识,从而使数感渐渐得到发展。
所以后续在复习的时候要多注意对孩子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