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
遇见——我的基本功历程
从教多年以来,一共参加过三次基本功比赛。而每一次的参赛对我来说都是一次经历、一次体验、一次收获、一次成长,也是以后回顾自己教学生涯时值得细细品味的一杯浓茶。说到浓茶,大家都知道其中必定有苦味。这也应证了我参加基本功比赛时出现的种种“意外”,所以至今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初次遇见——意外
第一次应该是2008年的冬天,那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二年,进入上课环节,课题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当课堂进入关键的环节时,停电了!精心准备的课件用不了了,至于后来怎么上完课的我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教研员点评的时候说了一句话“你自己必须准备应对各种突发的情况”。这让我以后再上公开课的时都会细致做好各种课前准备。
再次遇见——错乱
第二次参赛是2010年的秋季。课题是《用计算器计算》,其中的一个环节是挑战计算器。目的是凸显计算器计算的优势,这是我们比较得意的一个设计。谁能想到参与挑战的学生都战胜了计算器。结果可想而知了,这让站在教室前面的我瞠目结舌,台下听课的老师们也开始议论纷纷。从此我和我的那节课就在秦淮区出名了,成专家们进行各种讲座的反面素材了。
三次遇见——幸运
直到今年的比赛,幸运女神总算是眷顾我了。首先,在理论考试环节,作为“高龄”参赛的我,记忆力已被岁月磨得差不多了,就像学困生教什么忘什么那样,我是背什么忘什么,后来我决定重点背《课标》,粗看其他理论资料。所幸理论考试重点考了课标,所以第一关高分通过。第二轮比的是教学设计、课件、硬笔书法,我一改以往的书写习惯,像个一年级小学生一样一笔一划地写着楷体字。第二轮又侥幸过关。进入最关键的第三轮,正当我对课一筹莫展的时候,吴校帮我联系了特级教师王岚老师对我们的课进行指导。我和丹丹两个人都是上同一节课,怎么进行同课异构?每个人只要上20分钟,怎样体现设计的核心部分?学生有哪些前在的经验?又会有哪些困难障碍?带着预设的“美好”走进课堂,却发现现实是那样的“骨感”。尽管是五年级学生,但没有“点”与“段”的概念,不能把棵数与点数对应,段数与间隔数对应,更谈不上把棵数与段数一一对应了。还有,三种情况一起放下去,面对全部空白的练习纸,学生毫无头绪,无从研究。于是,我想到了利用长磁条代表“段”,圆磁片代表“点”进行直观演示,帮助学生清晰构建“点”“段”与棵树和间隔数的概念。又重新设计了练习纸,提供了思考的脚手架。 正式赛课前,我又突发灵感,设计“抢凳子”游戏,不仅与对应思想匹配,而且拉近了我与学生的距离。而赛前的几易其稿,磨课经历更是让我有了充分的回应策略,这才有了最后的精彩呈现。
未来的路还很长,执着、坚守,感谢每一次美好的遇见,感谢每一次让我们成长的遇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