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雀的心愿》研究设计
教学设计方案
学校 | 薛家中心小学 | 班级 | 四(1)班 | 执教 | 邹佳雾 | 学科 | 语文 | ||||||
课题 | 19、云雀的心愿 | 教时 | 2 | 日期 | 2017、6、9 | ||||||||
教学目标: (1)、理解“乱砍滥伐、咆哮、泛滥成灾”的意思,练习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 (2)、尝试运用“想情景、悟心情、知作用、读对话”的方法品读课文,体会云雀们的语气和心情。 (3)、有条理地说说森林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制定依据: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关于保护环境、改造环境、美化环境的教育单元,共有三篇阅读课文,分别是《沙漠中的绿洲》、《云雀的心愿》、《古诗两首》,旨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人类家园的情感。《沙漠中的绿洲》是一篇有关环境改造与保护问题的课文。作者以参观访问的形式,向我们介绍了阿联酋人民在茫茫的沙漠中为了改造生活环境,辛勤种植并精心侍弄花草树木,终于建成绿洲,营造出良好生存环境的壮举,表现了阿联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古诗两首》中的两首古诗均传神地刻画出天真可爱的乡村儿童形象,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思、纯真的童心和朴素的美感。《池上》描绘小娃偷采白莲的情景,细腻传神,颇有趣味。《小儿垂钓》描绘了一个乡村儿童在河边学钓鱼的情景,流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云雀的心愿》是一篇童话故事,以童话方式介绍了森林的作用。这篇故事以拟人化的手法,以描写人物对话为主要形式,寓环境保护的科学道理于有趣的故事中,便于学生阅读感知。
★学生实际: 《云雀的心愿》是一则童话。童话的基本特点是用拟人的手法写成的幻想故事,它奇丽多彩,富有儿童生活气息和情趣,有儿童的口吻,为儿童所喜闻乐见。童话,简单地说,就是用儿童的语言,写给儿童的富于幻想的故事。童话对于学生来说是很容易读懂的,但是对于保护环境的本篇童话来说,学生也有其阅读的障碍点: 学生之前学过《走,我们去植树》这篇课文,知道了植树的一些好处,但对为什么要植树、为什么不能砍伐森林等认识不够深刻,对森林的重要作用也缺乏整体的认识,有待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来切身感受森林对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学生对于沙漠、洪水也缺乏生活体验,可以通过品读文字、想象情境、多媒体创设真切的学习情境,来增强他们的学习体验。 本班共有51名学生,通过调查,一篇新接触的,生字词较多的课文,大概有72%的学生能够在一定时间内读通读顺,28%的学生需要在老师和同班的帮助下把课文疏通。可见,学生阅读的能力有很大的差异。而能够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基本能准确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的学生只有19%,61%的学生较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说出大概,还有20%则基本不能掌握方法进行概括,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文本学习阅读的水平。 所以基于本班的这个情况,在本节课中旨在尝试运用“想情景、悟心情、知作用、读对话”的方法品读课文。
| |||||||||||||
教学过程设计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课前积累 | 课前我们积累了许多有关保护环境的词语和句子,下面来交流交流。 | 学生交流积累的词语、句子。 | 交流有助于学生词汇的拓展。 | ||||||||||
复习导入了解心愿 | 1.齐读课题,说说云雀的心愿。
| 到那片沙漠上去种树,让沙漠变成绿洲。 |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出问题。 | ||||||||||
走进文本 感悟心愿 | 快速默读课文,思考:小云雀和妈妈飞过哪些地方?心情是如何变化的? (一)、学习2-4小节 小云雀飞过不同的地方,心情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此时你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沙漠情景? 看到这么大的风沙,小云雀,你会怎么说? 听了小云雀的话,云雀妈妈心疼地说了这段话,为什么? 下面我们来分角色读2—4小节,请男生读小云雀的话,女生读云雀妈妈的话,旁白老师读。回忆一下我们用什么方法学习2-4小节的。 (二)、学习5-10自然段 小组合作学习,运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自主学习5-10自然段。 (三)、学习11-13小节 1、分组读对话。 2、体会第13小节和第10小节表达的异同。 (四)、学习14-15小节 森林的作用这么大,你还知道它还有哪些作用?有条理地写一写再交流。 | 学生交流。
学生交流、朗读。
回忆学法。
1、感受洪水的可怕。 2、理解泛滥成灾。 3、有条理地说说森林是怎样蓄水的? 学生交流。 | 通过心情变化的线索贯穿始终,感受变化的原因,从而感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 ||||||||||
小结 | 同学们,多栽一棵树就多增添一片新绿,希望大家回家后也能在房前屋后种上一棵小树,让小树陪伴我们成长。 | ||||||||||||
板书
| 19、云雀的心愿 到那片沙漠上去种树,让沙漠重新变成绿洲。 阻挡风沙 储存水分 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 调节气温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