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板块目标达成,将“语用”落到实处

作者:朱小昌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16-12-15

——评《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联》

2016年12月15日,曹俊、唐飘飘两位老师基于《语用视野下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升的实践研究》进行了课堂研讨。下就从片段的比较来议一议:

一、片段一:《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一节

师:自读第一小节,思考:你感受到了王维什么情感?

生1:我读到了王维很伤心,因为王维离开家乡已经两年了。

师:请你来读一读。生1读书。

生2:我读到了王维思念亲人的感觉,我是从“王维15岁离开家乡,……”可以看出来。

师:请你也来读一下。生2读书。

师:谁来评价下。

生3:评价:……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小节。

二、片段二:教学《春联》第一节

出示学习要求:1、自读课文第一小节,找一找四副春联;2、用这样的方式来说一说春联:这副春联描写了(      );这副春联表达了(      )。

生1:我说的是“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春天到了,到处一片生机盎然……我仿佛看到了……

生2:我说的是“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这副春联描写了……,我仿佛看到了……这副春联是……,可以送给……

生3:我说的是……

……

究其这两个片段的教学以及教师在课堂中的推进,可以说老师的目标是清晰的。但落实到学生就不清晰,这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可能是对学生学习中的障碍不清晰;也可能是对学习方式的选择不恰当,也有可能是教师站在自己的立场想当然,而没有考虑到儿童的学习现状。

片段二中老师能基于这个小节的学习任务,能有序展开学习过程:(1)先读第一小节,再读春联。(2)体会时能给予方法(“这副春联表达了……”“描写了……”),让学生在适合的方式中呈现结果,提高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和思维性。遗憾的是在学习进行自学的过程中还缺乏细化:例如怎么来理解春联表达的意思(理解);怎么体会春联的意境和画面(想象)

片段一中老师也清晰地知道要让孩子去揣摩、体会王维的浓浓思乡之情。但是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缺失了支架:(1)读什么?(2)怎么读(工具或者方法);(3)怎么呈现学习收获(表达、想象或者朗读等等);(4)学生怎么去互动和评价?

通过以上两个片段的呈现我想说的是,要提升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老师首先要清晰1、问题开放要有向有度,要体现在将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与语言文字的品析玩味中发掘语言的密码(就是文章为什么要这样写:例如《每逢佳节倍思亲》中为什么要写“15岁离家”,为什么要写“两年”,为什么说“已经”)。2、方式要有形,要给予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方法,让学习方式转化为学生学习目标的方法拐棍和思维拐棍,形成板块学习的“同心圆”,真正使学习活动有“根”,成为自学的根,交流的根、互动的根、评价的根。3、提升要有向,学生的呈现是多元的,教师除了做好充分的预设,更要善于倾听并从中找到推进课堂学习,从而提升学生语文思维和表达能力。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一个版块的教学中来锤炼我们的目标意识,方法意识,推进能力。在细化教学流程中提升自己的同时来提升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孩子在课堂中能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理。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反思评议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实验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10201501号-2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

    苏公网安备 320411020000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