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读、设计、推进中做到目中有人
众所周知,教材解读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实施教学过程的指针和核心,如果对教材解读有所偏颇的话,那将一定会影响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
今天,就执教《花瓣飘香》这一课开展了自我反思,期望通过文本解读来不断提升教师的思维品质,把教育的理念转化为教学的行为,充分挖掘语用的价值。
一、看体裁。把教材置身于整个知识体系,要与前后单元的教学任务相联系,寻找文本之间的规律,变割裂的思维为关系思维和整体思维。
二、理文脉,清思路。要站在不同的视角看待文本,整体把握。
1、一般读者的角度:感知文本的深刻印象、感人的地方。
2、作者的角度:要会揣摩写作意图、蕴含的育人价值。
3、教者的角度:要依据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学习能力、教材固有的特点及教师的个性等来综合考虑教学过程中最为适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4、学生的角度:要考虑文本学习中学生的起点和提升点。(认知水平、情感态度、能力发展)。
三、重设计。要充分考虑本班学生的状态、教材的育人价值和教师的教学特点来找到最有效的方法来指导课堂教学。
下面结合我的设计,谈一下看法:
语文学科教材解读分析表
解读内容:《花瓣飘香》 作者: 朱小昌 执教学科 三语
教材分析(指在新课程标准下和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作用,与前后单元的联系,单元知识结构及蕴涵的思想方法,育人价值) 《花瓣飘香》是一篇叙事的记叙文,文章写了一个小姑娘个生病的妈妈送花瓣的事,情节简单,语言平实,情真意切,宛如一首清新淡雅的小诗。小姑娘敬重父母,有孝心,有爱心。它没的心灵、爱的情怀香气四溢,不仅感染了我,而且感染了每一个读者。文章寓深刻的道理与平凡细小事情的叙述之中,是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好教材。而小女孩及作者的情感主要体现在人物的对话和简单的行为中,因此要关注这些句子,引领学生在充分的朗读、感悟体会。 在三上学生就已经接触过《第八次》《卧薪尝胆》《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这样既叙事写人,又明理的文章。然而不同的是,以前的文章是讲的英雄人物、历史人物、名人,与学生生活练习不紧密,而这篇文章则是平凡的人,可能与学生存在许多共通点;写作时也主要是对故事情节的描述,缺乏本文这样人从物语言、行为的细节的描写;主旨的凸出在文章中的题目中就可以找到,直抒胸臆,而《花瓣飘香》则浸润在平实的语言中,意味深长;从文本语言的角度来讲,三上的语言比较精炼、优美,而本文则浅显易懂。
|
学生状态分析(已有经验、学习差异、学习可能、问题障碍,采取的针对性策略和方法) 对于“写人叙事”的文章,学生已经接触过许多,知道要去感悟人物的特点和品质,体会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并且也能通过想象、朗读、表达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但是由于学生学习的能力和状态的差异,有些学生已经能用自己的方式(抓中心句、抓关键词、联系生活实际等)来学习体会,但是还有些学生还不能灵活运用。由于没有形成一定的学习方法导致以前对人物的感知、体会是模糊的、笼统的,缺乏一种有个性的学习方式来自主的进行相关类课文的学习。再者由于对认知的人物比较陌生,再加上本身理解词句、联系个人体验、语言感悟能力的薄弱,因此可能不能身临其境感知人物的内心世界。 由于这种将浓浓的情感浸润于平实的语言文字中,学生还是接触较少(《孙中山破陋习》有接触)。因此,如何让学生细细从语言中体会人物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学习方法,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诱发学生情感的交流,在语境的创设中练习表达、思考、朗读;其次,本文的对话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把人物的对话经过思维来转述,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语境的情感也很重要,教师要充分利用分角色朗读,先读懂每一句的意思,捕捉说话前人物的表现,然后体会文字内包涵的情感。 |
教学目标(要涵盖单元教学目标中所处的位置,做到清晰具体、针对学生实际、考虑学生发展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词,能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 3)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通过转述理清文脉,学会初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4)通过分析表现小女孩懂事的句子,让学生体会小女孩爱妈妈的情感及那颗纯真善良如金子般的心,从而培养学生从小敬爱父母的思想品质。 5)初步学习“抓住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内心、情感”的感悟方法,为三下其他写人类教材的学习做好学习方法的铺垫。 |
教学理念(体现“新基础教育”的相关理念) 以读为主,与学生生活世界沟通。采用以自主学习和以读代讲法:首先让学生自学课文找出能体现小女孩懂事的句子,然后根据学生找的句子分析课文。“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通过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纯朴的亲情。 |
教学过程(体现灵活结构、学生发展、开放互动) 一、吟诵小诗,激发情感 二、初读感知,学习词语:词串一:惹 懂事(指导写) 词串二:花瓣 花丛 眼眶(读准) 词串三:俯下身子 摘花 双手捧起 拿着花瓣 (说说共同点) 词串四:不知所措 惶恐(在语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理清文脉:第二部分(分角色读——说说对话——概括意思) 四、深入文本,感悟人物(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女孩是个懂事的孩子) 句子一:“一天清晨,我看见……跑远了” 1)指名读2)说说哪些词可以看出小女孩的懂事?3)如此爱花,为什么又要摘呢?4)朗读 句子二:“几天后的一个清晨……惶恐地望着我。” “为什么只摘花瓣……我轻轻地问。” “她低着头不好意思地说:‘我……’”1)理解“不知所措”“惶恐”,体会小女孩当时的心情。2)不好意思说明了什么?小女孩愿意摘吗?为什么舍不得摘整朵花?3)小女孩后面用省略号,你能帮她补充吗?4)读出这种语气。 句子三:“妈妈生病了,我……妈妈会高兴的。”想象妈妈收到花瓣的情境,试着来来读好句子。 句子四:“爸爸在南沙当解放军……闪动着泪花。”1)指名读2)想象小女孩收到信会想些什么?3)小女孩说这话的心情怎样?该怎样读? 五、情感升华,表情达意 1、小女孩摘花瓣的故事不但深深地打动了同学们,作者也深受感动,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 2、吟诵小诗:清晨,月季花上闪动着露珠,小女孩摘下一片花瓣,轻轻地放在妈妈的枕边。表一份心愿,道一声祝福,妈妈的脸上漾起了微笑。小小的花瓣,像绒布一样柔软,清风随风飘散。小小女孩,像露珠一样透亮,你不就是那片清香的花瓣吗? |
综观我的设计,发现在教材解读的过程中,只是从老师的角度来审视教材本身的特质,虽然也联系了前后教材,但是没有找到规律性的东西,缺乏主要的抓手,比较零乱。
在学生的分析中,也只是模糊的进行的阐述,没有真正考虑学生,特别是本班学生的现状,采取的措施和策略也比较空洞,没有具体、有效的活动组织。
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关注教材的语言的特点,找到学生能力发展点。教学方法的选择、学习方法的组织与教材、学生、教师三者之间的互补严重脱节。
最后,把整理的对于教学研究的认识带给大家,希望有所启发:关键的教学问题就是研究课题;解决关键问题的过程就是研究;参与研究本身就是成果;研究价值不是成果,而是关注成果的经历;研究目的不是人的成就,而是成就新人;研究的关键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发现问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