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课评课稿
本文通过苏联文学巨匠高尔基在意大利的喀普里岛上休养时,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写法上由浅入深、寓理于事,笔者上来,深切感受到如此美文,无异于一堂活生生的生活艺术指导课。而电教媒体的恰当运用更加使课堂上充溢艺术的气息,不时焕发着富有时代感的情趣和语文的独有魅力。在本课,徐佩老师能够认真做到了这几点:
一、 以“爱”为经纬,编织父子间深情的网。
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尝试用一个字概括父子之间的感情,学生大都会选择“爱”字,然后,引领学生圈画描写父子情深的有关语句,寻找“爱”的轨迹。通过交流,整体上初步感受“栽花赏花”、“写信教子”两件事体现了父爱子、子爱父双向的浓浓亲情。而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片段读好栽花图、春景图、赏花图等镜头,并相机切入“高尔基面对这样的晚霞这样的花,心里会想些什么?”的语言训练帮助学生走进高尔基的内心。最后教师深情引读“栽花赏花”的整体故事情节,感受那千山万水隔不断的父子情深,体会鲜花是多么美好多么令人愉快的东西和高尔基见花如见子的心情。
二、 以“给”为突破,体悟人世间奉献的乐。
作为大作家的高尔基赏花想着种花人——儿子,并且利用自己最擅长的工具——笔,给儿子写了一封信,不仅言谢、言思子之情,更是用心良苦的一番至理名言,将这种爱升华到更宽泛、崇高的境界。徐老师启发学生在充分朗读信的内容,交流印象最深的句子,并且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谈谈自己的体会,去证明这的确是谆谆教导,以求“各有所得”。学生读得投入,说得在理精彩。
徐老师的精心设计,孩子们自然精彩的互动,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对徐老师的课堂,我还有一些期待:
期待板块、目标更加清晰。期待学生的表达更规范,更精彩。期待本文的中心能够深深进入孩子的内心。
(执笔:郑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