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评课稿

简便计算教学听课反思
作者:镇文婷 文章来源:原创 更新时间:2018-10-17

    从自己上课到聊课到他人听课,再到聊课反思,发现同一节课却具有丰富的研究意义。

    从本课构课和行课来评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反思:

    1、  从学生的资源来看,可利用学生资源进行有效提炼提升,从而引出教学重难点。

    片段1:师:为什么余数是20不是2呢?

    生1:被除数除数都划了一个0,但余数是不划的。

    生2:……(解释了一番)刚刚只是简便计算,但不是真的消失了。

    生3:其实刚刚余数是要变得,刚刚说了,商可以不变,余数是变的。

    老师在对孩子的表扬之后,直接就解释:90090个十,404个十,所以余数是2个十,而且2真正的是十位的2

   问题剖析1:老师对于学生的回应仅在于表扬,且只是部分学生听懂,只是部分人吃到了“人参果”。

   问题剖析2:老师对于学生的资源处理是较欠缺和生硬的,直接过渡到“90个十除以4个十,余数是2个十”,是相对比较生硬的。

   建议对策: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肯定和表扬,并及时抓住关键信息进行处理,也就是拿着放大镜去研究学生回答的亮点,从而逐步为处理教学重难点而提供蛛丝马迹。如生1,可以追问:为什么余数是不要去0 的?引导学生关注到余数的实际意义。学生可能会说到关于90表示的意义,4表示的意义,还可能会说到第二位学生所说的只是看成90除以4的商,但余数还是要原来的数。处理第2个学生资源时,可以继续询问:“你知道他说的是什么意思吗?”继续对余数为什么要变成20进行解释,发现简便计算的实质其实是利用商不变的规律暂时将900除以40看成是90除以4,但其实还是900除以40,也就是90个十除以4个十,所以得出来的还是2个十。对于生3的回答,也就是相当于总结提升,发现其实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10的情况下,商不变,但余数是要变回原来的数据的。在学生一步步的资源处理中,理解为什么是2个十而不是2,且能在学生的资源处理中,逐步提炼出数学方法,也就是商不变,但余数要变。在放大镜下,其他学生甚至后进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也使教学更好地从学生中生长出来,课堂重心更下移。

    2、题目须进行提炼、升华、类化,回顾小结不应走程序化,而应真正落到实处,真正为学生学习提供有效的思维路径和学习方法。

   片段2:师:我们刚刚是怎么简便计算的?

   生1:要去掉10,看除数去掉10,被除数也去掉10

   生2:商的数位在百位和十位上,余数是十位,要看是几个十。

   师:要看清楚商和余数的位置,商是不变的,余数是变的。接下来请看练一练。

   问题剖析1:学生表述都是就题而题,而老师的回应也是就题论题。

   问题剖析2:学生在表述前的讨论时间不够充分,小结比较匆忙,小结只是针对部分人,也只是走过场,并没有真正地回顾总结。

   建议和对策1:加强老师的方法指导作用,先将之前的教学环节落扎实了,再回顾感受体会就更深刻。尤其是在900除以40时就要有方法指导,让学生充分地说,说出计算过程,例如“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10,看成90除以4的商……余数2其实90个十除以4个十得来的,所以是2个十”,学生说了之后回顾起来就更加充分。

建议对策2:提供同一类的不同的丰富材料,使学生对一类题有更清晰的脉络,掌握就更系统和全面,对知识的把握也就更准确。在教学完900除以40后,教学900除以200,发现不只是可以同时除以10,还可以同时除以100,从而总结出简便计算时,一定要去掉相同个数的0,且以0少的数为依据,怎么简便怎么来,同时总结出,商可以看成简便计算后的商,但余数是依据被除数和除数而变化的,如果是同时去掉10,则看作几个十,如果是去掉20则看作是几个百,以此类推,同时去掉30则是几个千……这两个总结就是学生在表述之后,老师依据学生的回答所进行提炼的,而不能空对空,题对题,言而无凭。紧接着处理练习,会更加顺当,学生也更会表达。

3、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更好地帮助突破重难点。

教材的设计是精心的,我们是拿来用,但也应看到教材背后的编排意图,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好教材所呈现的每一个练习题,并依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有所舍取。

本节课的另一个问题在于练习处理较程式化,只是限于对答案和答案纠错,但并没有落实教材为帮助老师处理重难点来提供练习的想法。第一题的练习提供了三种数据,目标是两边同时去掉相同个数的0,以少的为主,能同时去几个就去几个,怎么简便怎么去。第二题则突出了,余数随着被除数和除数而定,不要仅仅局限于表示几个十的情况。第4题则对商不变余数的变化有了更进一步地深刻的感受和联系。因而我认为本节课主要达成这两个目标就可以 了,关键是要抓住核心任务,不能所有的都想花力气,反而会适得其反。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反思评议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实验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10201501号-2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

    苏公网安备 320411020000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