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在三年级上学期就接触过:从条件想起,三下主要教学从问题想起。本节课主要教学“列表”整理信息的策略。
整理数学信息的策略,在能够寻找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的基础上,通过有条理地摘录数学信息,找到数量之间的联系,形成解题思路,解答并检验。上课直接出示例题,让学生读题后发现,题中的数学信息很多,且很凌乱。由“凌乱”到达“整理”,让学生感受到为什么要有“整理”,整理的必要性和给了我们什么好处。
接着,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整理。展示学生的整理方法,一个学生是将所有数字抄写了一遍,第二个学生是分类整理,将梨树4行,5棵;桃树3行,7棵;杏树8行,6棵。第三个学生:桃树3行,梨树4行,桃树每行7棵,梨树每行5棵。展示这3个学生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不足之处。学生1:第一个光是数字,不知道说什么。学生2:没有“每行”两字,容易产生歧义,误认为是梨树4行一共5棵树。但第二种方法,看的很清晰,简单。学生3:没有列出杏树的信息。在这里,我让列这种方法的学生站起来说”没有整理杏树信息“的理由,因为问题没有问杏树,所以没有写出来。其他学生听后想了想,也都认可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我加以评价,得出”根据问题找条件“的重要性。并且又让学生指出第3种方法能不能再简单、清晰点。让学生结合第二种和第三种方法重新整理条件。这个过程,我花费的很长时间,但我认为是有必要的,因为策略是什么?为什么要用策略,就是要让学生领悟到学策略是有必要的,学策略能帮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策略的优点和用途。同时,找到”列表”策略的方法。
整理了数学信息,接下来就是分析数量关系和解答。分析数量关系可以从条件或者问题想起。不管从哪想起,都是要先算出桃树和梨树的棵数。用已知数量或所求数量进行推理的能力,不仅使解题思路的展开更加稳定,而且使“从条件向问题”与“从问题向条件”的推理有机融合,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更加灵活、更加流畅。
解决问题的主要步骤是理解题意,包括理解问题,分析数量关系到解答并检验。每一个步骤都有相关的、具体的技巧与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在突出解决问题的主要步骤的同时,加强理解题意的方法指导(整理已知条件的策略),加强分析数量关系的推理力度(从条件想起或从问题想起),加强解决问题方案的构思和实施,加强检验方法的教学和检验习惯的培养。
那么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什么?是列表整理信息还是分析数量关系,或是解题的过程?我的定位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列表整理数据信息策略的价值,并产生这一策略的心理需求,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新授课中,我放手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去进行整理,然后组织全部交流和评价,明确:根据问题列表整理所需要的条件,能凸显出题目中条件和问题之间的联系。也提醒学生,在以后解决问题时,可以选择用列表的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在交流中,学生达到共识,一直认为列表简单、清晰便于分析数量关系,这也是我预想的目标。
当然也有不足之处,因为放手让学生去摸索、纠正和感受列表的方法和优点。使得时间上耗费较长,在分析问题中,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让学生多说。练习也没有处理完。这正好让我明白“放”与“扶”的结合,不能一味的放,也不能一味的扶。我们要让学生“先走几步——再停下来,回头看看对不对——再继续走”的教学意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