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评课
《基于课堂转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互动的实践研究》
课 题 研 究 评 课 稿
时间 | 2018.11.28 | 执教者 | 胡含 | 班级 | 四6 |
上课内容 | 《射线、直线和角》 | 上课时间 | 11.27 | ||
项目 | 指 标 | 分值 | 得分 | ||
目标设计 | 1.目标明确,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年段特点。 | 10 | 10 | ||
学习 任务 | 2.学习任务与要求明晰,有向开放、板块清晰。 | 15 | 14 | ||
3.自主探究、小组学习、同伴互动等学习方式恰当,活动路径清晰有效。 | 15 | 14 | |||
4.练习设计有层次,具有实践性和开放性。 | 10 | 9 | |||
交流 互动 | 5.教师及时巡视,捕捉典型资源。 | 10 | 10 | ||
6.课堂生成资源丰富,师生回应及时,并能合理转化为互动性资源。 | 10 | 10 | |||
7.生生互动质量高,能打开思路,提升学习水平。 | 10 | 10 | |||
总结提炼 | 8.师生归纳总结水平高,内容有延续性。 | 10 | 10 | ||
综合素养 | 9.普通话好,表达能力强;媒体运用恰当有效;书写规范,板书设计合理有序。 | 10 | 10 | ||
备注 | 各项累计得分90分以上为优,89—80分为良,79—60为中,60分以下为差。 | 合计 | 96 | ||
评议人 | 朱秀英 | ||||
评课主题:
| 【评课观点1】 大问题设计指向教学目标,助推核心素养的培养。 【案例回放】 认识射线和直线 (—)引入自学 1、出示书上情境图,提问:这些灯光射出的光线,能量出它们的长度吗?为什么? 师在PPT上描出这些光线 生1:不能测量 生2:光线是射向天空无限长的 明确:这些灯射出的光线在数学上可以看作是射线。 追问:还可以延长吗?还可以再延长吗? 重点帮助学生理解“无限延长”的含义。 2、师提出自学要求,自学书第77页的内容,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二)交流汇报 1、交流问题(1)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动态展示“将一条线段一端无限延长得到的一条射线,将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得到一条直线”的过程。 学生回答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特征, 提问:射线为什么只有一个端点? 生:一端是无限延长的 师总结:端点是限制长度的,射线的一端是无限延长的所以只有一个端点。 教师完善调整板书。 3、交流问题(3) 追问:为什么4号和5号是线段?2号为什么不是直线? (三)认识三线关系 (1)根据特征,闭眼想象三种线的样子 (2)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射线、直线各一条:完成练习纸第3题。 【个人思考】 陶行知先生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把数学问题转化成潜在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感受数学的存在,发现数学问题,激发学习兴趣,体会数学就在身边。课始,胡老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立足于学生的认知起点,提出问题“连接AB两点可以画很多条线,哪条线最短,为什么?”从而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的欲望,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将学生置于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一、大问题的设计开放了学生的学习空间, 胡老师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交流、总结,把对直线、线段和角的基本知识学习转化成学生自主的学习,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首先重视运用媒体技术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在这节课教学中,对直线、射线无限延伸的这一特征以及射线在生活中的例子(如汽车的车灯、手电筒的光、太阳的光),感受其特性,借助这样动态的演示,学生头脑中就会出现”无限长”的图景。这样弥补了传统教学难以讲清的不足,使学生突破现实的局限,能在脑中展开发散思维,既建立了空间观念,提高了空间想象的能力,又从中渗透了“无限”的思想。 其次重视小组合作学习开放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讨论直线、射线和线段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对线段、射线、直线的特点加以归纳整理,突出了三种线之间的联系,加深了对线段、射线、直线等概念的理解。同时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大问题的设计开放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开放性的大问题可以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唯有学生的思维空间被打开,思维被激活,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弘扬,学生的创新精神才有可能得到培养。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胡老师注重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在分析中点拨,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