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学习记录
《课堂转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有效互动的实践研究》
课题组学习记录
学习时间 | 12月11日 | 姓名 | 高云 |
学习内容 | 如何上好课 | ||
9加几这节课在一年级上册的教材编排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9加几之前我们借助分与合,加减法的意义来计算,而9加几第一次呈现了抽象的计算方法-凑十法。后续的教学内容是加数数量的增加或进位次数的增多,所以9加几这一课是教学算法上的扩充。这一节“种子课”也是很多老师会选择的公开课的内容。今天龙虎塘小学的两位老师执教的都是《9加几》,同课异构的课堂给了我几点的思考。 一、 解读教材,明确重难点 教材的解读非一日之功,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但这个门道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看透,需要作为老师的我们不断积累,不断取经。平心而论,自我解读教材的能力还远远不够,感谢学校提供各种机会,让年轻老师们更快地一步一步接近真理。在这节课中难的是要让学生在具象操作或者是图形中感知“凑十法”的巧妙,能看到9想到1来和它凑成10.而这一部分是需要老师花精力讲透的,也只有讲透了后面才越讲越轻松,否者就是不断在“补网”,劳心劳力,吃力不讨好。作为年轻老师的我们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赶任务”,似乎把烧好的饭全部倒给孩子们就大功告成了。殊不知,有的放矢不是一句官话,实践它能够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老师们之间也经常流传这这样一句话:我都讲过了,讲了好几遍了,还是错的。更多的时候我们是在责怪学生,但静下心来想一想是不是自己教的方式方法并没有结合学情,并没有走近孩子的心里。一旦有这样的情况,正是老师反思自我的契机。 二、 调查学情,知己知彼 在荆老师随后开展的讲座中提到,她在实施这样一节“种子”课的时候,做了很多的准备工作。比如对比国内外的教材,对比国内各版本的教材,想差异的原因;对比9加几,7,8加几,6.5.4.3.2加几。不仅横向比较,也纵向比较。她还对本班孩子9加几的计算能力进行了前测,并一一询问是如何想的。从数据表中找到上课的侧重点,更有效地利用好课上40分钟。结合自己的实际,合理安排,其实还是可以做到单元起始课的学情测评的。讲孩子需要的,能生长的,而不是在程序上浪费很多时间。争取吧。 三、 开放设计,一石N鸟 9加几的课堂有幸我听过几节,本次观课的过程中,令我印象深刻,拍手叫好的是那道找9加几的规律的题。本次老师的设计是放手让孩子写9加几的算式,要求是能写多少写多少。在搜集的资源中回顾以前学过的有序方法,而且在亲身书写的体验中,孩子对“凑十”以及9加几的速算规律掌握会更深刻。最后的回顾环节也设计的别具新裁,用课件9+匚留白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浅显理解,还需琢磨,望指正。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