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反思
教材整合,长程两段教学
——四数组教研磨课及反思(镇文婷)
从整体来看本单元内容,本单元属于空间与图形知识的教学。纵向上来说,图形的认识有直观认识、要素认识、类型认识、关系认识、特征认识,学习本单元之后不仅关注“边”与“角”等要素,还关注它们的位置关系。对图形的研究将从直观认识到要素认识,从类型认识再到特征认识,是从图形外部向图形内部的认识过程。所以本单元在整个学段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直观认识几何形体向形成线、角、形、体等几何概念的重要转折点。
第一节课已有储备知识是二年级对线段的直观认识、角的认识,在后续学习平行与垂直时就要有这节课的知识储备,同时第一节课和第二节课继续深入研究角并进行角的测量,为研究图形位置关系和深入研究图形特征、图形类型作准备。
从横向上来看本单元教材编排,第一节课编排方面都有着这样的共性,一是引导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通过把线段的一段、两端无限延长的操作认识射线、直线,二是经历由具体实例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认识射线时,三个版本教材都给予了生活中可以看作射线的实例,尤其是北师大版还给了线段、射线、直线的三种实例,可以帮助学生去感知这三种线的特征,并在已有认知推理中凸显射线、直线的几何图形,建立射线、直线的概念,第三个共性则是及时组织射线、直线和线段的相互比较,进一步认识这些线。但对线的认识与点的认知就相对来说比较割裂,考虑到将系统认识这些线与点的认识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在例题编排和练习时三个版本都做了不同的调整,苏教版的只是在练习第一题中稍有渗透,在直线上画两点找线段,而北师大则通过例题中通过如何标注线段、射线、直线,和练习中在一个图形中找出三种线,来使学生体会这些线上的任意两点都可以确定,既体会了点与线的关系,还更进一步地感受了这三种线之间的联系,所以胡老师第一节在这块做了一个调整,将原本删去的一块内容体会这三种线之间的关系增设在了画线段之后去体会和辨析,同时设计了自学过程,通过三个自学引导问题来整体认识射线、直线的形成过程,在之前我们的一备都是射线、直线一个个点状散装教学的,所以采取了自学这样的整体教学。在认识角的这一块,学生已经对角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学生又有遗忘,且本节课进一步认识角是为下节课做准备的。我们组在研究时尤其是上第二节课时,发现苏教版教材这里并没有设计相关的练习为下节课学习角的度量作充分准备,学生对角的大小不仅是遗忘,且感知还是不够充分的,所以在姜老师上第二节课角的度量前,还要专门去帮助孩子复习巩固关于如何比较角的大小,通过用两手张开感受角的大小和张开的程度有关,且角是通过顶点重合与起始边重合来比较的,并回顾角的三种类型直角、钝角、锐角,学生有了充分的认识后再来学习第二课时,这样角的度量就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在第一节课胡老师画角的时候,还专门呈现了三种资源直角、锐角和钝角帮助学生回忆。所以我们组在交流时一直提倡制作一个活动角来帮助孩子去回顾角的大小内容,觉得北师大的教材编排是比较合理的,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对角的认识来理解平角和周角,在感知这些特殊的角之后,再去认识一般的角,就能更好地帮助自己学习和辨析角的大小,紧接着通过标注出角的大小的区域,让学生摆脱对角的认识只关注到两条边的机械认知,学生很多孩子在看角的大小时更多的只是就线看线,由于对角的形成和理解不够充分以及存在偏差,在几次试上后,一直发现学生对角的度量方法难以理解存在困难,且不能理解到底该怎么找刻度线。所以我们组认为要突破用量角器量这一难点,必须要充分理解角的本质和角的大小的形成过程。姜老师在前期参考了不同版本的教材,并遵循知识的形成过程和规律来设计这节课。可以看到这些教材注重度量教学这样的两个方面,首先是注重知识点之间的内在结构与联系,这一点刚才已经说过,量角的本质要关注角的本质以及角的大小形成的过程,其次是重视知识形成过程中育人资源的开发,度量工具的发明,和度量单位形成过程在这节课对于学生成长有着重要的价值,所以姜老师在第二次磨课时就结合人教版与北师大版中如何发明角的度量工具和度量单位的形成上做了调整,通过对一个圆平均分成360份,每一份所对应的角就是1度,从而得到度量单位,而苏教版则只是有相关的文字描述,将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一份对应的角是1度,学生无法理解为什么是半圆平均分成180份,其实这是角的大小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角的一条边转动所得到的一个圆形,这样的知识形成过程既为理解角的测量作铺垫,也为后续的圆的认识作了铺垫。另外,苏教版和人教版还关注到了度量单位的形成过程,由于选择度量工具不同要产生统一度量单位的需求,但这一点个人认为有点为教而教,学生已经知道就是用量角器量,这里再去用三角尺量有的学生就会有点懵,所以我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在我们研究教材时,发现教材编排与学生常识稍有冲突时我们该如何引导去凸显教材的育人价值。在研究这两节课时,组内老师都发现按照教材所提供的线索都感觉从前到后不太顺,这也给我们一个提醒,不管是何种教材,研读教材,不能就教材而教材,一定要跳出这节课,看整个学段前后的建架结构,我们要在研究教材意图时学会取舍,学会融通,一定要有个人思考,依据自己的理解来选择和设计,这样我们的教学和教研才是具有实效性的。其实参与这两节课的磨课,我一直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有很多更高位的东西,是我看不出来的,还请其它年级组老师能给我们多提意见和建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