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数第2次活动记录
《课堂转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互动的实践研究》
课题组研究课活动记录
研讨时间 | 9 月 18 日 星期 二 | 地点 | 本部一楼多媒体教室 | |
参与教师 |
组内全体老师
| 缺席 情况 | ||
研讨主题 |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数学阅读能力 | 主持人 | 陶榆萍 | |
过程记录
|
一、集体听顾雪琪老师的《认识乘法》。 二、集体听陶晓洋老师的《认识线段》。 评课研讨: 陶主任:数学阅读影响了数学表达,作为一个新课题进行研究。对课题的研究可以看出对微课题的研究也有自己的思考,在研究数学阅读的过程可以继续数学表达的研究,也是很有价值的。这两堂课非常抽象,线段在不同的版本上,在北师大版本上二年级只认识了厘米和米,一直表达的概念是线,线段的概念一直没有出现,直到在四年级出现。陶老师用的一个词语“看成”,就在于没有进行本质属性的定义。
老师1:首先讲一下认识乘法的问题,乘法分成两类,相同加数分成一类,到后面电脑情景的出示,再到后面的快速判断,7+7+6=7×3,通过多样的活动。期间还摆了小棒,认识几个几,我认为这个形式非常行云流水,适合二年级的特点。在北师大版的强调的比较好,我觉得我们这节课对于学生是否理解乘法的意义还是需要加深,特别是几个几混淆的时候特别需要注意。总体来说我就提这几个建议。
陶主任:通过对比,丰富眼界,不是说我们苏教版的教材不好,而是说后续在设计习题的时候可以通过非常丰富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几个几相加,这是我想补充说明的。
老师2:顾老师的想法是对的,但是大问题的设置后来就是小步子的行走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加法算式,你能观察他们的特点把它们分成哪几类?你能说说有几个什么边摆边说。你是让学生先摆,再让另外一个学生说,再让另一个学生说加法算式,割裂了,其实完全可以一个学生操作。不要把一个大问题在交流中又变成一个一个小问题。还有一个口误,顾老师说加法简单还是乘法简单这句话是不恰当的,必须要指出当几个相同加数连加时用乘法简单。
老师3:我首先先说说我的收获吧,每一次教研下来听完老师的课都有很多收获,主要说三点:第一个就是顾老师的课能渗透给孩子特别好,第二个就是顾老师让她的课程非常自然,通过电脑的增多来增加孩子的内需,也让孩子更好地融入课堂,真正地让孩子自己想学,课堂效果才会更好。还有就是陶老师的课解决了我一直以来的疑问,两个端点怎样出示更加自然,给了我一个很好地示范,也就是这两个小数点并不是线段,而是说这两个端点只是表示出它的长度。接下来主要是以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的角度来评价顾雪琪老师的认识乘法。第一就是语言模式的渗透,在课堂中渗透,出示主题图的时候可以更严谨一些,比如说每组有几只,有几组,相同加数是几,要求总数几个几相加,这样说了以后小孩子就会把平时松散的语言转化成我们数学严谨的语言。第二个是接下来出示电脑图时,可以直接提问每桌有几台,有几桌?然后要求一共有多少电脑。然后是在渗透到乘法算式的时候,当说到4×2=8,4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8表示什么,忽略了整体性,这里的意义其实应该让孩子多说一说,这样会更好。第三个是课堂上的语言就是孩子阅读能力的外化,我们的语言需要更严谨。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要让孩子感受到数学的广泛性。最后一点是,在阅读的时候,给孩子读的时间,呈现资源的时候应该呈现一些错误的资源。这就是我想说的,谢谢大家。
老师4:四数组重点讨论了陶老师的认识线段,陶老师认识线段这一堂课层次是非常丰富的,对于新老师的我是非常值得学习的。在具体的4个板块中,我们也有几点建议,第一个是第一段是初步的认识,需要接触大量感性的材料,来认识线段的概念,必须要说把线段拉紧,两手之间直直的一段可以看做是线段,对于学生来说认识的表述必须要遵从老师的表述,学生的表述语言需要很规范。在创造线段的过程中,在折纸和画线的过程中其实是否可以在学生上黑板呈现了一个错误的资源后抓住这个资源,问道这个线段是从哪到哪的,然后让学生意识到用小竖线表示两个端点,再一次强化了他对线段两个特征的认识。这就是我们不足的几点建议,有不足之处请大家多包涵。
老师5:我们组来讲讲陶老师的认识线段,我觉得陶老师很好地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比如说刚开始的溜溜球,是生活中学生们所熟悉的。她能够从活动的推进让学生感受到线段的特征,突出重点和难点。接下来说一下几点建议,陶老师设计大量的活动推进教学,听下来就是活动特别多,第一个是通过拉直毛线体现线段是直直的,第二个活动是陶老师出示了很多线段的特点,有的线段是长的,有的线段是短的,有的是斜的有的是正的,揭示线段又长又短,接下来是通过逐个单一的活动揭示线段有两个端点的特征。然后我们就是觉得她是不是可以把这些活动进行整合,有一些活动是不是可以在一些大的活动里面逐一进行。
盛校长:陶晓洋老师你有没有什么要说的,可以互动。
陶晓洋老师:其实刚刚说我的小活动太多了,我这个设计一开始拉直让他指出直直的一段,这么一个活动是来揭示活动的概念,描述性的定义,这个活动我觉得是不能和其他活动放在一起的。然后我让孩子们拉各种线段,有斜的,横的,我是想让孩子们感受线段的不同方向。通过和学生一起拉线段,调整捏线段的位置来体现线段是有长短的,然后引出端点,为什么端点在这个地方引出来,其实昨天我和陶主任也讨论了好久,因为端点也是很抽象的概念,不能和线段一起呈现出来,而且端点也不是线段的一部分,它只是帮助线段来标起点和终点。
盛校长:那么陶主任就刚刚两位老师说的,你是什么倾向?
陶主任:刚才王老师其实给了我们一个提示,有点东西的呈现是不是可以通过对比性资源,通过它的并列呈现让学生感受到本质。比如说直和弯,通过对比性资源让学生认识到线段直的本质。但是我昨天听了陶晓洋老师的课,端点和线段的对比性资源呈现之后出现线段的概念,出现端点的概念,端点的概念弱化了之后,对学生后续的表达和理解很弱化,昨天上完课有了调整,所以就有了今天陶老师反复强调由起到终这样的过程,从而得到端点的这一概念。所以这也是今天为什么没有吧端点和线段两个概念同时出现的原因。
盛校长:我还是比较倾向于我们高年段的这样一个说法,一个资源要去把它很好地利用。我们刚刚讲的大问题意识,三放三收,老师如何通过追问把过程推进,我觉得是需要去培养这样一种能力。老师需要去培养这样一种驾驭能力,老师要认真去倾听学生的回答,可以去吸收哪些信息和包括那些没有用的信息,成为我推进下一个阶段的资源,我是觉得应该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老师6:对于老教材上,几个几相加写成乘法算式其实是有讲究的,比如说4个2相加只能列成2×4,4×2是错的,4×2表示两个4相加。以前的乘法算式几个几相加只能写成几乘几,是不能互换的。但现在的教材上已经弱化了,4×2既可以表示4个2相加的和也可以表示2个4相加的和,所以顾老师今天在问4个2相加可以写成4×2,学生都会的,然后也可以写成2×4之后,你又问了一下2×4表示什么,学生说出来都是错的,他马上就说成了表示2个4。几个几其实都是基于加法算式得出来的,而不是基础乘法算式得到的。就是对于乘法意义的弱化导致我们四年级学习乘法分配律遇到了困难,比如说2.7×11-2.7,以前的学生拿到这个算式是先说算式的意义,11个2.7减去一个2.7,马上口算出10个2.7,老师只要讲清楚这个10个是怎么来的。
老师7:乘法的意义必须结合情景来说,如果没有情景,两个意义都可以。但是今天的这道题是有情景的,它只能表示一个意义。
盛校长:我在想我们今天两堂课,它分别的育人价值在于哪里,这是我们老师在每一堂课之前需要思考的。所以我们每一个数学老师在教的时候你要想一想前面还要想一想后面。我们现在的这一种状态就会使低年级老师一直在低年级,眼界的放不开,那么陶晓洋老师刚才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发,在上这一堂课之前她除了读教材,还读了很多专著,一个星期之间至少有那么一堂课好好地读读专著钻研教材。低年级的阅读和表达,本身这就是两个很好的方面,这两个课题抓得都非常好,读题也好还是变成什么去表达,其实都是一种思维。我们老师怎么驾驭这个课堂,怎么指导学生的活动和问题的指向性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收集资源的过程和资源呈现的过程,师生和生生之间互动的过程都非常重要,我们要把学生的思维教活跃。
陶主任:数学其实就是一门培养学生思维的学科,我们在后续的教学中不能光抓题量而是我们要做更多的题,然后通过我们做更多的题来变式,这也就是我为什么要在我们的群里发不同版本的教材,这样你就会发现有些东西可以融入你的教材,让你的视野更开阔,让你举一反三。
本组老师代表以前期学习或子课题作为评课切入点,围绕“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数学阅读能力”进行有深度的现场学习、思考、重建,分享观点,贡献智慧。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