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思维而教》学习感悟(2018.10教学反思)
近两年说到学科教育,总免不了要说到“学科育人价值”,说着说着,不禁叩问自己,到底什么是学科育人价值,作为数学教师,当然更要追问:什么是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为什么要更重视育人价值的体现?怎么让学科育人价值在课堂中落地生根呢?带着问题走进理论也走进教学实践,
在《为思维而教》一文中明确:数学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是学生通过对数学特有的逻辑系统的学习和思考,在与现实生活沟通的过程中,在从具象到抽象的提升过程中,把丰富的体验和认识转化为自身的逻辑推理发展和思维品质提升的力量;通过对前人的伟大发现和发明的再创造的过程,在感受和践行前人的数学智慧的过程中,把知识内在的智慧转化为自身的生命成长和发展的力量。概括地说,数学教学对于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本身的掌握,更为重要的是,既要帮助学生提升思维品质和数学素养,又要帮助学生学会抽象的符号表达和提高数学语言表述的水平,既要帮助学生建立猜想发现和判断选择的自觉意识,更要帮助学生形成主动学习和研究的心态,建构起一种惟有在数学学科的学习中才有可能经历、体验和形成的思维方式,从而实现数学教学与学生生命成长的双向转化和双向建构。正是因为这些独特且丰富的育人价值开发,学校教学才有可能生成丰富而又多元的资源,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发展才有可能从中获得多方面的滋养,才有可能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生命世界。
在学习这篇文章时也在不断回放自己的教学实践,然后与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碰撞,发现自己在思维上很认可文中的观点,但发现在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时有时还是会发生偏差,例如,重基本知识的掌握,重基本技能的习得,而是否真正能通过学生的学习让其成为素养,其实自己心里是没有底气,尽管在教学中也在努力践行要重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特别是重视分析能力的培养、解决问题的思维路径的教给,可离开了老师,遇到了难题或新题,学生是否会独立解答呢?是否会运用老师教给的分析方法去分析呢?就如分数应用题,一部分学生通过分析,各种方法已经融会贯通,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还是不能很好地掌握,怎么办?最终还是只能教给较为固定的方法,此时的教学其实还是偏离了为思维而教的本质所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