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教学反思

作者:王洁 文章来源:原创 更新时间:2018-12-26

《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

在四年级上册学生学习过单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实际上是对单式条形统计图的有关知识进行巩固与扩充。由于已有知识基础,学生在单式、复式的观察、对比、分析中,能够很快认识到两种统计图各自的特点,也感受到复式条形统计图更便于比较,激发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下面谈谈我的一些感触:

第一个,在搜集数据上。首先我创设一个体质健康测试的情境,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统计知识学习的必要性,被吸引,进入学习境界。这个情境的数据的选择也是一波三折,改动过3次,刚开始是“真实地随机调查25名男生25名女生1分钟跳绳情况”,但是统计的数据中不及格那个等级女生为0,第一次试上后感觉有0这个特殊的数据不太好处理,不太好把握,然后改成“真实的随机调查60个男生60个女生,但是有意避开0这个数据”,第二次试上后,又发现数据太过真实,在处理问题“从整体看,男生成绩好还是女生成绩好”时,有些歧义,而且数据有些大,对于部分学生计算起来还比较困难,有些浪费时间,又进行第三次修改,决定选择1个班的学生统计,统计出数据可行性比较大,但是又有新的问题,这个班男女生差别太大,对比过程中存在人为的偏向,最后决定还是半真实半改编,最终就是今天呈现的这个数据。对于搜集数据这件事上,给我的感触最深的就是,严谨。现在再回过头来看教材的编写,小到一句话一个数据,其实都是经过编写者的深思熟虑才生成的,而我恰恰缺乏这种严谨性,有时候太过随意。比如,在产生复式条形统计图的需要这一环节中,本来是引导学生说出把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在一起,但其实并不是简单的合并,它是对单式条形统计图的一个补充,是在单式条形统计图不能满足需要的时候的一个扩充,最后把合并在一起改成汇集在一起。

第二个,在处理资源上。以从单式条形统计图到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生成过程为例,也是改了3次。第一次我是以串联形式呈现四种资源,但是在行课中,我的话太碎,有些问题价值不大,而且一般新授课好像是先呈现正确资源比较多,所以第二次改成了并联呈现四种资源,但又发现这样的话缺少了对半成品加工的过程,那个感觉,第三次又改成了串联呈现。后来在行课中增加了对半成品加工的过程,使深层次的加工更明显。

第三,在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完成复式统计表这个环节之后,有个回答问题,书上是三个问题,我在后面又增加第四个“优秀一共多少人,良好呢?”,目的是增加对比度,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统计表和统计图各自的特点,学会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统计方法,并不是学什么就用什么。考虑到这点,于是在练习中加一个统计近三届中国金牌数情况,一个统计中国美国俄罗斯金牌数情况,进一步体现根据不同需要选择合适统计图。

课堂中,我的教学评价较为单一;课堂激情性不高,这也一直是我的绊脚石。今后,努力改正教学上的一些不足,认真钻研教材,继续学习课改的新理念,扎扎实实的上好每一堂课。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反思评议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实验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10201501号-2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

    苏公网安备 320411020000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