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份《近似数》教学反思
《近似数》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多位数》的教学内容,整个教材体系中在本单元是第一次提出近似数的概念。教学重点是要学生会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教学难点是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而实际教学中学生对于求近似数的三种类型确实遇到了很大障碍,即改写成用“万”作单位求近似数和改写成用“亿”作单位求近似数,以及省略最高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主要因为:(1)本单元知识点较多,有关大数的读数、写数、判断组成等知识一直是学习的难点。(2)在同一课时内同时出现求近似数的三种不同类型以及不同的表达方式,教学容量较大。(3)上一课时教学把一个多位数改写成用“万”或“亿”做单位的数,只要省略相应位数末尾的0然后填上单位即可,不需要进行“四舍五入”的判断。知识之间会产生负迁移影响。
通过对学生学情的分析和对教材的解读,我紧抓求近似数的数学本质,着力引导学生通过标注、画图、表达等多元表征去明晰思维路径、凸显思考方法、建构思维模型。以期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培养数学建模意识。
【课后思考】
1. 借助多元表征手段,有机渗透数学思想。
通过日常的课堂教学实践,画图、标注、符号、表述等多元数学表征手段,可以让学生把数学思维外显。在思考过程中,要一步一步的将思维的痕迹表现出来,这样有助于及时积累数学经验,帮助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同时强化了学生的符号意识和策略意识,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让我们的课堂更多地聚焦于揭示数学知识背后的灵魂—数学思想。
2.通过数学建模过程,让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落地。
纵观比较本节课求近似数的几种类型:(1)改写成用“万”作单位求近似数,(2)改写成用“亿”作单位求近似数,(3)省略最高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虽然外显不同,但是数学本质是一样的,即保留到哪一位,就要先省略那一位后面的尾数,再看尾数最高位上的数“四舍五入”。这里,引导学生在抽象、推理中建构出求近似数的数学模型:保留到哪一个数位,就是先省略这一个数位后面的尾数,再看尾数最高位上的数“四舍五入”。通过一步一步的数学建模,让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落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