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反思
十几减9教学反思
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基于学生已熟练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法进行。当加减混合学生易搞混。原因在于:第一,学生会把破十和凑十法混淆,把减1和加1混淆。第二,对于学生的计算需要有一个长程意识,不能就题论题,应该把之前学过的加法结合起来。总而言之,“相加算减”不仅可以减少错误率还会提升学生的计算速度。基本思想和方法不变。尽管教材倡导相加算减,但并不能因此抛弃“破十”和“平十”法,这两种方法都是两种较常用并且有效的计算思想,每一个学段都要为今后的教学作好伏笔。这种伏笔包含多种良好习惯和思想方法的养成:比如摆小棒,边摆边说,用算式表示,经历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程,并养成记录、有序摆小棒的良好习惯,在这过程中,通过动手、动脑、表达等活动,刺激各种感官。
尊重算法多样化的同时,注重算法优化。由于前期的铺垫做的不够好,因此在课上记录和摆小棒,以及培养有序发言等方面花费了不少精力。第一课时的目标也分成了2课时达成,从算法多样到算法优化的过程中,很多孩子从认同“破十法”到喜欢“想加算减”。
存在问题和现象及解决方案。第一就是部分孩子对于如此丰富和有思维量的课堂感到困难和不适应;第二,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中,由于分解不够细致,导致学生了语言表达和思维及操作的不一致。针对孩子的问题首先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审视,观察孩子在哪些地方存在困难,比如,孩子在操作时捆小棒是一个需要花时间的地方,再比如,孩子在拿9根的时候,不会想到拿的先后顺序,在他看来,直接数出9根就可以,在表达时,孩子可能难以用简洁清楚的语言表述完整,而且整堂课由于需要不断操作小棒,所以孩子的吸引力多半会被小棒吸引,倾听方面就欠缺。其次,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思考问题所在原因,排除客观原因,教学方面,原因在于,一是前期对孩子的此类活动习惯培养不注重,前期积累少,二是,想尽快完成教学任务而适得其反,给予孩子的时间不够充分,三是对于孩子存在的问题没有及时激励和课堂调整。再者,我想到解决的对策,一,注重长程式的习惯培养,比如记录,边摆边说;二、注重板块教学,使用精炼简洁的教学语言,适当穿插渗透激励性的评价语言;三。针对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节奏和进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