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教学反思

作者:郑宇琴 文章来源:原创 更新时间:2019-04-15

                教学反思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一课是在学生学完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之后教学的,教学两位数加整十数与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教材首先安排两位数加整十数,接着安排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基础是整十数加整十数以及整十数加一位数。例如45+30,先算40+30=70,再算70+5=75。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基础是10以内的加法以及整十数加一位数。如45+3,先算5+3=8,再算40+8=48。这部分教材着重解决相同数位的数相加的问题,是后面学习两位数笔算的基础。

对于这节课,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要更好地发挥小棒和计数器的作用

从孩子们走进小学数学课堂开始,小棒就成了孩子们认数、理解加、减法算理的忠实伴侣。但是,在这节课上,学生在列出算式45+30之后,我让学生用小棒或计数器拨来算一算。大多数学生选择了在计数器上拨一拨,当时很疑惑,多次提醒依然是选择用计数器拨一拨。课后反思可能是因为学生学习个位和十位,在计数器上拨一拨更容易了。学生用小棒摆一摆时,这名学生在摆好4捆和5根之后,直接在4捆下面摆了3捆,下面的学生也随即附和。当时,我为了图省事,也没有强调在摆好4捆和5根之后,在边摆上3捆,然后把3捆移到4捆下面,没能展现一个动态的合并过程,学生对此印象不够深刻,理解不是很到位,导致后面两位数减一位数学生概念不清,习题错误较多。在这一部分应追问要和,为什么3捆和4捆放在一起,又为什么要把3捆放在4捆的下面?

  二、在算理和算法之间架设一座桥梁

      学生通过操作计数器或小棒理解了算理,但此时并不代表学生已经掌握了算法。在实际计算的过程中,学生头脑里有一个从算理走向算法的转变过程。这一点是学生正确口算的关键一步。在这节课上,当学生通过小棒和计数器弄清算理之后,让学生提炼相同点并记录两位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即在算理直观和算法抽象之间架设一座桥梁,让学生充分体验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程。

  三、走实“两位数加整十数”才能走好“两位数加一位数

  由于本节课的两个例题很重要,课堂容量比较大。在教学完例1之后,就急于进入例2的学习,没有巩固到位,学生没能及时地把习得的算法形成初步技能,因此在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时,就觉得有些眼花瞭乱了。真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四、让动手操作与学生的思维过程真正结合起来

      在磨课时,学生在动手摆小棒或拨计数器时,往往有些学生学习目的性不够明确,出现把学具当玩具的现象。把计数器上的珠子任意地拨上拨下,弄得哗哗作响,或者把小棒弯来折去地摆图形。“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如何让学生在操作学具时,边动手操作边说方法,真正实现手、脑、口并用,把思维过程和动手操作过程完美结合起来,这还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多学习、多实践、多总结。在之后的磨课过程中,注意到了培养学生用学具的习惯,用完放回原处,减少学生分神的时间。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反思评议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实验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10201501号-2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

    苏公网安备 320411020000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