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评课
作者:佟学唬
文章来源:原创
更新时间:2019-04-17
1.让概念的形成在操作中落实。
陶老师在教学三角形的意义时,没有直接把“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个定义直接地呈现给学生,而是在学生充分感受生活中三角形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尝试画三角形的活动,紧紧围绕“三条线段”、“围成”这两个关键词进行教学,通过比较、判断等手段使学生认识到三角形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否具有三条线段;二、是否围成封闭的图形。朱老师用画一画的方法,很好地帮助学生建立了正确而清晰的表象,如果用拼、围等方法做出的三角形都不可避免地保留着其物理属性,只有画出的三角形才可以看作是数学意义上的三角形。接着,陶老师在让学生从4个点中选3个点作为顶点,画三角形时,通过学生的操作反馈,发现画三角形时都选了A点。老师追问:如果要擦掉一点,留下三点还能围成三角形,可以擦掉哪一点?为什么不能擦掉A 点?学生通过自己画三角形的体会和思考,发现“三角形的3个顶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性质。这一活动,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感知构成三角形3个顶点的必要条件,加深对三角形特征的认识,又为下节课学生探索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作必要的孕伏。
2.让概念的建立来源于辨析。
在认识高时,先通过等底不等高的三角形比一比有什么不同,追问:3个三角形有相等的AB边,为什么大小变小?接着通过自学认识底和高,通过辨一辨、说一说加深对概念的理解,然后让学生画出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发现三角形的高就是顶点到它对边的垂直线段。最后师生一起总结画高的方法。这些活动,都能有效触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在观察、交流与辨析中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建立正确而清晰的概念表征系统,最终实现概念内化。
![]() ![]() |
附件:
反思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