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运算律教学反思
加法运算律教学反思
修订课标把数学思想提到了凸出地位,在教学中如何落实呢?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对学生进行不同的数学思想的培养。
在执教加法运算律时,首先从教材提供的情景出发,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进行列式解答。然后比较不同的算法,并讲清算理。从而得出两种算法的算式是相等的,得到一等式。由此让学生比较等式两边的数字、位置、运算顺序、结果,引发猜想:只有这一道题是这样的,还是所有这样的题都是这样的?
然后向学生介绍正例和反例:要想知道猜想是否成立,需要我们举例来验证,可以举符合猜想的例子,这样的例子称为正例,至少要举三个;还可以举不符合猜想的例子,这样的例子称为反例,只要举出一个就可以说明猜想不成立。
第三,学生举例。在学生介绍自己举例时,我把他们的逐一写在黑板上,这首先是公平对待学生的表现,还是让学生进行比较,得出举例要有代表性。然后让学生进行观察,哪些例子比较恰当、最具代表性?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举例要注意的问题。
第四,得出结论。在每位学生介绍自己例子后都要追问:你的例子说明了什么?培养学生的目标意识,让他知道自己在做的事情是为了什么。所有的学生举的都是正例,有没有举出反例的?只要一个就可以?使学生意识到结论的唯一性,是正确的,就不是可能正确的。
第五,运用结论。得出的结论可以做什么?学生结合具体情景讨论后得出可以使计算简便,可以进行验算。给学生提供运用的机会,并说出运用的是什么,即每一步的依据。
至此,让学生像数学家一样完全经历了由问题引发猜想——通过举例进行验证——得出结论——运用结论这一历程。尽管考试只考学生运用的情况,学生不经过这样一番“折腾”也可以考得很好,可我不单单把教学目标瞄准到考试,而是为学生积累数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到学习乘法运算律时,学生已经可以独立按照这样的路子走了,这是数学思想在课堂上的具体落实,虽然暂时占用了比较多的课堂时间,但我觉得是值得的,是应该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