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反思
《隔位退位减》反思
“千以内的隔位退位减法”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千以内的不连续退位和连续退位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一个知识点,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需要隔位退位的三位数减法的笔算,即个位不够减需要从十位退位时,十位上是0,需要从百位退1。这是减法笔算中最为复杂的一种情况,也是学生本单元学习的难点。教学重点是探索并掌握隔位退位减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是理解隔位退位减的算理。 下面我简单讲讲我自己的教学设计,如有不周欢迎各位老师指正。
一、 进行有效复习,促成计算方法迁移。
隔位退位减法这一教学内容,学生需要以原有的退位减法的计算为基础进行学习。在教学时,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复习。复习的内容首先是数的组成为孩子后面退位时1个百换10个十和1个十换10个一打基础其次复习了一道连续退位减,让学生说清楚计算过程。通过这样的复习,引导学生明确进行减法计算时,哪一位不够减,都要向前一位借1当10,再减。也为后面两种笔算对比打下基础。通过复习,既巩固了旧知,又为降低新知学习的难度作了必要的准备。
二、 操作中感知算理,理解计算方法。
当学生面对例题中的实际问题,列出算式后,允许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这时的探索,能让学生充分体验这里的计算出现了新的问题:204- 108,引导孩子发现问题: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可十位是0,无1可退,怎么办?绝大部分学生都知道向前一位借,但借过之后就不知道如何办了,这也是这节课的重点,给孩子讲清楚算理。先借助计数器先在计数器上拨算珠进行计算。通过拨算珠体会退位的过程:个位上4颗珠不够减,需从十位上退1颗珠;十位上没有珠,先从百位退1颗珠,到十位上是10颗珠,再从十位退1颗珠,到个位上是10颗珠。在学生拨算珠之后,还要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拨算珠的过程,加深对隔位退位过程的认识。一开始这个环节的设计我不知道怎么设计,总是会在这一块上花费很多的时间,导致新科推进很慢,联系很少,后来陶主任帮我理清了教学过程,一开始让学生自我探索试着拨珠解决,让孩子试着同桌合作边拨边说,然后指明一个学生讲清楚过程,我可以适当的引导规范并简洁这个过程,再让孩子像这个同学这样清晰的同桌互说过程在指明一个学生总结这个过程,这几次下来让孩子们一步步清晰这个退位的过程,理解清楚算算理,再带着清晰的思维去竖式计算。这部分设计时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孩子们的计数器十位上珠子不够,所以我采用了吴校从发在群里的周卫东老师的方法,用小花片代替珠子,这样个位就够了。其次引导学生明确在竖式上计算的方法:个位上“4”减“8”不够减,怎么办?→向十位借→十位没有可借的数→向百位借→百位的“1”到了十位变成几个十?从10个十中借1个十给个位,还剩几个十?→现在个位上是多少减多少?十位和百位呢?通过操作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算理。
三、通过一系列练习对比,总结规律
让孩子首先对比连续退位和隔位退位,再对比隔位退位让孩子发现0上无点是10,0上有点想作9,带着这样的发现在练一练题目。
四、问题
在一次次的磨课和总结中,我发现也有一些问题,就是要不要让孩子用计数器,因为计数器个位没有14颗珠子怕影响孩子的理解,其次,在拨珠和计算的时候到底怎样的语言是最简洁也是最清楚的,因为隔位退位退了两次才到个位,孩子怎么能又简洁有清楚的说清楚这个过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