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反思
复习课怎么上
今天上了一节特别失败的复习课,复习不仅仅是停留在教科书上的复习章节,而是要通过复习查漏补缺,在学生已经掌握基础知识上的提升。那怎么进行复习课的设计和开展呢?是学过知识的简单罗列,还是错题再现?搜集资料,整理如下:
一、 引导自主复习,注重“理”
在复习课的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独立自主地操作、思考与整理,全身心地投入探究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然后引导学生对各自独创的结果进行分析与综合的同时,运用“比较”异同这一思维方式逐步构建相同的结果,在学生体验、交流、反思、辩论中寻求一种最佳的结果。通过“存异——求同——求佳”的操作策略,学生的认知结构也得到充分的发展,即达到“感悟——理解——升华”,促使学生从“无序”思维到“有序”思维再到“科学”思维方式的发展。虽然学生在“求异”过程中所使用的方式和方法,可能是正确和简捷的,也可能是繁琐错误和无序的,但他们这种别出心裁的方法是自己独创的,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创新”行为。
低年级实现这一目标难度较大,而且课堂时间宝贵,所以可以提前布置,让学生提前完成,有充裕的时间整理和思考。课前老师可以有意识地了解学生的整理情况,课上就是展示学生的整理作品,适当地补充和延伸。可以从简单的单元知识入手,慢慢培养横向纵向的联系、区分能力。
二、 指导复习方法,注重“建”
在复习课的教学中,要针对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学生的弱点,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标准把有关知识、概念作纵向、横向联系归类、整理,使之“竖成线”、“横成片”,达到所复习的知识要点条理清晰,知识结构脉络分明。教给学生整理与归类的方法,使学生在获得比较系统的知识的同时,不断构建和完善认知结构,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比如在复习能口算就口算的知识中,按照计算方法的不同,归类整理,这样学生就对口算和笔算要求较好的区分。
三、重视生活联系,注重“用”
学习数学要以一定的经验为背景,复习课的设计应该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探索数学的情境。要给学生充分的机会,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感知、操作等活动来认识数学,让学生“做数学”比简单地教给数学知识更重要。让学生“做数学”的途径之一就是设计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数学情境。
可以是教师设计,也可以是学生自主设计,比如设计几个几相加的问题、用乘法解决的问题等等。
四、注重拓展延伸,注重“延”
在复习课中精心设计开放性、综合性的习题,给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充分表现个性、激励创新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引导和帮助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把知识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促进学生智力、能力的发展。
比如一题多解的题目就是可以拓展延伸,训练思维的,平时可以多积累这样方面的题目。
虽然是一节失败的复习课,但是其实问题一直存在,只不过用不太愿意的方式展示出来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这个问题持续的思考和积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