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教学反思

作者:郑丽萍 文章来源:原创 更新时间:2019-11-22

本节课教学线段的概念,分这样几个步骤进行教学:在现实的情境里引出线段,并用图形表示,初步感知线段→把物体的直的边、折纸得到的折痕等看成线段,体会线段有长有短,初步形成线段的表象→利用直尺画线段,进一步体验线段的特点。

(1) 在现实的情境里引出线段,并用图形表示,初步感知线段。

“直”是线段的显著特征,“有两端”是线段的重要特点。认识线段要知道它是直的线,有两个端点。一根线任意放在桌上是弯曲的,用手捏住线的两端把它拉紧,它就“直”了。联系这个现象,教材用描述性的语言指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首次引出“线段”这个名词,十分明确地指出线段是直的线,有两端。

“想想做做”第1题,在给出的四个图形里识别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线段,要把这些图形分别与头脑里线段的表象进行比对,根据是不是“直的线”和有没有“两个端点”,作出肯定或者否定的判断。凡是直的线,并且有两个端点,都是线段;不直的线都不是线段。

(2) 把物体的直的边、折纸得到的折痕等看成线段,体会线段有长有短,继续感受线段的特点。

直尺、课本的某些边可以看作线段,因为这些边可以想象成“线”,而且都是“直”的,都有两个端点。“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通过在物体的边上找线段的活动,丰富对线段特点的体验,学习从数学的角度看现象,感受数学和现象世界的联系。教学时,让学生在教室里物体的边上寻找,应该要求他们指出物体的哪条边,说说为什么可以看成线段,并指出其两个端点。

折纸得到的折痕可以看成线段,因为折痕也符合线段的特点。教材先对折正方形纸,把折痕看成线段,再要求学生折出更长的和更短的折痕。一方面体会每一条折痕只要是直的,且都有两个端点,则都能看成线段。另一方面从折痕有长有短,体会有的线段长些,有的线段短些,感受每一条线段都是有长度的。

(3) 利用直尺画线段,进一步体验线段的特点。

用尺画线段是为了让学生再次体验线段的特点,进一步熟悉线段的图形。

练习的教学要注意两点:一是“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既是题目的要求,更是一个规律。第3题只给出两个点,只能连成1条线段;第4题给出三个点,可以连成3条线段,围成一个三角形;第5题给出四个点,应该画出6条线段。从上面的每一次画线段,能够体会到“每两点之间能够画一条线段”。二是要指导学生用直尺画线段。例如,把直尺的一条边放到两个点上,一只手摁紧直尺,另一只手拿铅笔画线段;又如,从一个点沿着直尺的边画到另一个点。让学生学会利用直尺画线段,是培养最初步的画图能力。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反思评议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实验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10201501号-2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

    苏公网安备 320411020000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