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反思
《9加几》教学反思
1.呈现教材情境图:桃子图
谈话:老师带来了一个数学问题,你读到了哪些信息?可以怎样列式呢?看一看,想一想,说给同桌听一听。
根据学生的叙述,列出算式:9+4
2.要求:9+4怎么算的呢?能把你的思考过程写出来吗?如果有困难,也可以拿小棒出来摆一摆。
大多数学生都用小棒摆的情况下,教师提出进一步要求:一边摆一边轻轻说一说是怎样加上4的,得数是多少?你能用算式表示摆的过程吗?
3.呈现资源:一个一个数的方法 凑十法
第一层次:
(1)同学们想到了两种不同的方法,先来看第一种,你是怎样加4的?请一名学生上台摆一摆。
(2)这个同学是怎样加的?说给同桌听一听。
(3)一个一个数也就是一根一根加,数了几次?加了几个1?这个过程怎样用算式来表示呢?同桌商量一下。
(4)将操作过程写成算式:9+1+1+1+1=13
第二层次:
(1)刚才很多同学想到了第二种方法,请用小棒把算的过程摆出来。
(2)这个同学是怎样加的?说给同桌听一听。
(3)从4根里面先拿1根和9凑成十,再把10和3合起来。这个过程怎样用算式来表示呢?写一写。
(4)将操作过程写成算式:9+1=10,10+3=13
第三层次:(1)比较哪一种更方便。
(2)学生交流回答
4.拓展应用:
(1)如果是9+5呢,先加几再加几?先同桌互相说,再交流。追问学生如何想到先加1的?
(2)如果是9+2呢?9+6呢?过程同上。
(3)归纳:这几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揭题“9加几”。
5.小结:把第二个加数分成1和几,先把9和1凑成10,再用10加几得几,我们给这种方法起一个名称叫“凑十法”。
6.练习:9+3,9+7,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反思: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在学生主动探究的基础上,将计算的过程用小棒图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并通过核心问题的追问,将计算的过程及为什么这样算的道理呈现在学生面前,沟通了“新方法”与已学的“连加”,让学生主动经历方法的形成过程;过程中及时拓展,重心下移,及时落实方法;在操作体悟、互动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及时归纳总结,提炼方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