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反思

作者:镇文婷 文章来源:原创 更新时间:2019-12-03

 

有关平均数的思考

首先,对这节课的环节,我进行如下梳理:

内容板块一:先识图,说说从统计图上知道了什么,哪一组谁套中的个数最多,哪一组谁套中的个数最少。内容板块二:引发平均数的需求。男生女生哪一组的团体水平高?用贴近学生的语言表述。建议串联呈现资源,可呈现资源1:比总数,资源2:比这组套中的最多的;资源3:求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分别让学生展开讨论认为这两种方法是否合理?从而得出,求平均数可以既关注到总数,也可关注到人数,比较公平,能反应出一个团队的集中水平。

内容板块三:如何求平均数。可以进行提示:眼力好的人,能一下子找出平均数,脑力好的人可能会去算一算。紧接着用两种方法算一算女生组套中的平均个数。再来回顾平均数,就像是把这些数匀了一匀,也就是在最高值和最低值之间,而且这组里有比平均数高的人,有套中的比平均数低的人,平均数只是反映了一个团队的水平。

第四块内容:练习。练习第1题,移多补少,第2题可设计实际情境要拿彩带,每班平均拿到多少厘米的彩带。注意,要将估平均数融入到日常教学,要充分交流为什么三段彩带平均长度不可能是16厘米。第34题,都要用数学语言表述,规范表达,第5题要让孩子好好利用所给出的图大概判断平均数的位置。

其次,对于如此常态课的设计背后的思考:

一要重点关注学生去追求得出用平均数来比出团队水平的方法,这一过程是非常重要,但又非常有难度的。如果在此过程中,能使学生感受到比总数的不合理性,因为人数不一致,还能使学生感受到比最高值的方法不合理性,因为那只能代表一个人的水平,并不能体现一个团队的总体水平,在这只能激发矛盾和冲突,并不能引发平均数的需求,即要知道团队的整体水平怎么办呢?这里作出的最初的尝试是:学生说去掉一个人,就能保证公平的情况下比总分就好。但马上就有学生指出:这里去掉谁是一个问题,而且在实际比赛情况下并不能保证每组人数都相同。由此引发学生关注,既要考虑人数,又能考虑总分的,那就是平均数,但说到这,不由地让我想起“一叶障目”,难道一定只有关注总数和人数才可以吗?这样只会让学生觉得平均数只有求出总数除以人数这种方法,就有些片面的理解,对于平均数的概念理解还是无法很好地达成;怎样让孩子主动去联想到平均数,显然通过让孩子联想到总数和人数是不够的,这里可以找个突破口,如,想办法用一个数来代表这个组的整体水平,你会用什么数。

其次,要能让孩子理解平均数得出的方法,重点就在于孩子前期如何理解平均数。通过匀一匀,发现大家都能用一个数来表示总体水平,大家都趋于一个水平,那这个数就是平均数。另外借助数据的角度来理解,则是将所有的个数加起来重新分配给这些人,则求出了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所以在这节课中,应该把重点放在前期如何引出平均数的重点上,因为难点就是学生如何理解平均数。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反思评议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实验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10201501号-2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

    苏公网安备 320411020000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