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评课
《课堂转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互动的实践研究》
课 题 研 究 评 课 稿
时间 | 2019.10.22 | 执教者 | 杨阳 | 班级 | 二(16)班 |
上课内容 | 平均分第一课时 | 上课时间 | 2019.10.22 | ||
项目 | 指 标 | 分值 | 得分 | ||
目标设计 | 1.目标明确,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年段特点。 | 10 | 10 | ||
学习 任务 | 2.学习任务与要求明晰,有向开放、板块清晰。 | 15 | 15 | ||
3.自主探究、小组学习、同伴互动等学习方式恰当,活动路径清晰有效。 | 15 | 15 | |||
4.练习设计有层次,具有实践性和开放性。 | 10 | 10 | |||
交流 互动 | 5.教师及时巡视,捕捉典型资源。 | 10 | 10 | ||
6.课堂生成资源丰富,师生回应及时,并能合理转化为互动性资源。 | 10 | 9 | |||
7.生生互动质量高,能打开思路,提升学习水平。 | 10 | 9 | |||
总结提炼 | 8.师生归纳总结水平高,内容有延续性。 | 10 | 10 | ||
综合素养 | 9.普通话好,表达能力强;媒体 运用恰当有效;书写规范,板书设计合理有序。 | 10 | 10 | ||
备注 | 各项累计得分90分以上为优,89—80分为良,79—60为中,60分以下为差。 | 合计 | 98 | ||
评议人 | 镇文婷 | ||||
评课主题:
| 【评课观点1】本节课能依托语言的描述和实际操作突破对平均分理解的的这一难点,学生根据提示分一分,并在分的过程中用“我把几个圆片按每几个一份地分,分成了几份”这样的语言描述过程和结果,使学生更形象又更深入地理解包含平均分。 【案例回放】 要求:想一想6个圆片可以怎么平均分?分一分:再次拿出圆片分一分;说一说,把你的分法和同桌说一说。 交流:①○ ○ ○ ○ ○ ○ ②○○○ ○○○ ③○○ ○○ ○○ 比一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个人思考】 在这里学生的回答基于都是平均分来回答相同之处,而不同之处主要是基于分的过程和方法,但这一个问题的本身意图是让学生通过不同的平均分的分法来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内涵。 因而建议在这里与其讨论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不如指向更明确:为什么有的是每1个1分,有的是每2个一份,每三个一份,但都是平均分? 在提问的同时,间接帮助学生按顺序理清平均分分法的思路。 【评课观点2】本节课教学层次分明,由易到难,节奏快慢把握得当,使学生的思维从浅入深,在学生掌握平均数含义的基础上,不仅获得了知识经验和基本操作技能,还进一步获得了有序思考的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在平均分的过程中发现分的规律,为除法的理解和规律探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案例回放】 练习1:分一分:把12根小棒平均分;写一写:边分边记在纸上;比一比:和同桌比一比谁的分法多。 师:想一想:从几开始想能一个不漏地想出来。 展台呈现资源:①无序②有序 5根5根地为什么不行? 提出要求:有错的再改一改,没有错误的看看有什么发现? 【个人思考】 首先,这里的操作应该区别于之前新授环节的操作,提出“边分边说”的要求,使要求更具层次性。学生基于平均分的经验,对于分的过程和路径应该更熟悉。 其次,在说一说有什么发现时,应提前对观察进行指导,竖着看,横着看,使学生进一步展开充分的讨论,进而使学生发现有序思考时得出的规律,在总根数不变的情况下,每份数分得越多,份数会越少,每份数分得越少,份数会越多。而且描述不应只局限于一种表述方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