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课
《课堂转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有效互动的实践研究》
课 题 研 究 评 课 稿
时间 | 12.3 | 执教者 | 龚红雅 | 班级 | 一10 |
上课内容 | 9加几 | 上课时间 | 12.3 | ||
项目 | 指 标 | 分值 | 得分 | ||
目标设计 | 1.目标明确,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年段特点。 | 10 | 10 | ||
学习 任务 | 2.学习任务与要求明晰,有向开放、板块清晰。 | 15 | 15 | ||
3.自主探究、小组学习、同伴互动等学习方式恰当,活动路径清晰有效。 | 15 | 14 | |||
4.练习设计有层次,具有实践性和开放性。 | 10 | 9 | |||
交流 互动 | 5.教师及时巡视,捕捉典型资源。 | 10 | 9 | ||
6.课堂生成资源丰富,师生回应及时,并能合理转化为互动性资源。 | 10 | 9 | |||
7.生生互动质量高,能打开思路,提升学习水平。 | 10 | 9 | |||
总结提炼 | 8.师生归纳总结水平高,内容有延续性。 | 10 | 9 | ||
综合素养 | 9.普通话好,表达能力强;媒体 运用恰当有效;书写规范,板书设计合理有序。 | 10 | 10 | ||
备注 | 各项累计得分90分以上为优,89—80分为良,79—60为中,60分以下为差。 | 合计 | 94 | ||
评议人 | 李小英 | ||||
评课主题:
| 【评课观点】 动态资源、有效互动 【案例回放】 1.呈现教材情境图:桃子图 谈话:老师带来了一个数学问题,你读到了哪些信息?可以怎样列式呢?看一看,想一想,说给同桌听一听。 根据学生的叙述,列出算式:9+4 2.要求:9+4怎么算的呢?用小棒代替苹果摆一摆,说一说你的想法,能把你的思考过程写出来吗? 大多数学生都用小棒摆的情况下,教师提出进一步要求:一边摆一边轻轻说一说是怎样加上4的,得数是多少?你能用算式表示摆的过程吗? 3.呈现资源:一个一个数的方法 凑十法 第一层次: (1)同学们想到了两种不同的方法,先来看第一种,你是怎样加4的?请一名学生上台摆一摆。其他小朋友仔细看,她移了几次?每次移几根? (2)这个同学是怎样加的?说给同桌听一听。 (3)一个一个数也就是一根一根加,数了几次?加了几个1?这个过程怎样用算式来表示呢?同桌商量一下。 (4)将操作过程写成算式:9+1+1+1+1=13 第二层次: (1)刚才很多同学想到了第二种方法,请用小棒把算的过程摆出来。 (2)这个同学是怎样加的?说给同桌听一听,他只要移几次?。 (3)从4根里面先拿1根和9凑成十,再把10和3合起来。这个过程怎样用算式来表示呢?写一写。 (4)将操作过程写成算式:9+1=10,10+3=13 第三层次: (1)比较哪一种更方便。 (2)学生交流回答 4、结合小猴桃子图,4个桃分成了哪两个部分,4分成1和3(相机记录),追问:为什么不把4分成2与2呢? 说明,从4里面拿出1给9凑成10,这样就转换成以前学习的方法10加几就是十几了,更方便。 像这样的方法数学上叫凑十法(粘贴凑十法) 谁能像老师一样把9+4的过程说一说呢?看到9想到1,把4分成1和3,先算9+1=10,再算10+3=13. 指名说——同桌说。 5、你能用凑十法完成小猴出的挑战题,拿出记录单填一填,并和同桌说一说想法。9+7、9+6 并列呈现:1、正确;2、错误。你同意谁的?为什么? 小结:通过一道算式,找到了9加几的方法——凑十法,先从小数里分1个给9,先算9+1=10,再算10+几=十几。这样更方便,更快速口算。 …… 【个人思考】 一、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与体验。 课的开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引出3种分糖果的方法。在分的过程中感知“同样多”与“不同样多”从而引出平均分。 二、在活动中充分感悟平均分。 除法概念比较抽象,老师借助教材设计,让学生摆一摆、分一分、看一看、说一说中感悟平均分的含义及平均分的方法,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敏感捕捉资源,提出核心问题推进教学 对于大问题下的资源生成,老师敏感捕捉典型资源,并并列呈现,提出核心问题,很好地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辨析,先从小数里分1个给9,先算9+1=10,再算10+几=十几。这样更方便,更快速口算。建议: 1、口头表达要规范。 2、板书要结构化设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