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反思
《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教学反思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小学数学的很多内容进行了调整。《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内容,是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已经学过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分数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将其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表示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但由于把几个物体组成的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分数表示的这样的一份或几份,仅仅是指部分与整体间的关系,其结果通常与一份或几份的实际数量在形式上完全不同,如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1/2仅表示其中的一份与整体的关系,它与“每份有3个苹果”的已有经验存在较大的认知差别。所以,学生理解这样的分数相对要困难一些。
教学完这一课后我感受颇多,本节课中有做得不错的地方,也有些许不足,下面就一一细说一下:
首先通过数字“1”引入新课,通过让学生在很多图片中寻找“1”,从而引入将一个物体平均分,唤起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并且在其中强调一下“平均分”这个概念。接着帮助学生建立起“1”不仅可以表示一个物体,还可以表示一个整体,从而引入可以将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的新概念,并让学生来说一说图片中的“一个整体”有哪些,加深学生对“一个整体”的理解。通过设问“一个物体可以平均分,那么很多物体也可以平均分吗?”,引入到今天的新课,也勾起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其次,从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到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这是分数含义的一次主要拓展。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发展心理,先集中力量引导他们认识一个整体的1/2,再启发他们他们利用学习1/2的方法主动认识其他的几分之一。这种循序渐进的安排,有利于学生逐步加深理解并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教学例一后通过设问“三盘桃的个数不同,为什么每份都可以用1/2来表示”来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确:把一盘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就是把这盘桃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1/2。之后通过延伸设问逐步让学生感受到无论有多少个桃,都可以把它们看成是一个整体,只要是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1/2。教学例二时,学生能够利用学习1/2的方法来认识1/3、1/6等等的几分之一,再次通过设问“这里的三盘桃都是6个,为什么每份有的用1/2表示,有的用1/3表示,有的又是用1/6来表示”进行二次比较,引导学生认识到把一盘桃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这盘桃的几分之一。
再者,学生通过观察黑板上分数的相同的地方都是分子为一,进而揭题:认识几分之一。
最后,学生通过练习巩固今天所学的知识,而练习的题型多样,设计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且在这之中穿插一些变式,让学生真正能够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值得一提的是这之中的连一连,通过设计几个学生经常容易犯错的典型题目让学生能够有个正确的认识,并在这之中设计一题“不平均分”,也根本没有可以连的分数的题目,打破学生原有做题的固定模式,意在让学生感受到分数是建立在平均分得基础上,也可以提醒学生注意到审题的重要性。
但是本节课也有些许的不足,首先在新授例一时,应该多让学生反复地说一说这个1/2的含义,与之前我们学的1/2的不同点,通过比较真正理解一个整体的1/2,而不是简单地停留在原先学生对1/2的认识,从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到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这应该是分数含义的一次主要拓展,让学生真正拓展到一个整体的层次上来。
其次例题的设计应该更为开放一些,“扶”学生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以适当地进行“放”,让学生来说一说把一盘桃看成是一个整体,这盘桃还可能有几个,帮助学生明确无论有多少个桃,都可以把它们看成是一个整体,只要是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1/2。例题的选择具有代表性,要典型,这样才能让学生认识得更加深刻。新授的过程中方法的总结尽量让学生说,学生说不上来的要注意引导,而不是“灌”给学生。学生回答问题时注意倾听,让学生能够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然后,教师板书的过程是学生进行思考和体会的过程,因此,板书尽量自己动手写,少用贴纸,贴小黑板等形式,注意板书安排和学生发展的水平相一致,注意板书的合理性。
再者,练习的过程中首先反馈的是学生做对的内容,再是学生典型的错例。因为对于学生而言,他们会有先入为主的观念,我们应该最先反馈给他们的是正确的知识,而不能以错例误导他们,让他们先入为主的是错误的知识。
最后,我们要注重学情,以生为本,备课时需要思考每一步的安排是否合理,这一步都设计到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这“四基”的哪些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让学生能够通过数学学习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真正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