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评课
《基于课堂转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互动的实践研究》
课 题 研 究 评 课 稿
时间 | 11.27 | 执教者 | 汪倩羽 | 班级 | 六(10) |
上课内容 | 《找次品》 | 上课时间 | 11.27 | ||
项目 | 指 标 | 分值 | 得分 | ||
目标设计 | 1.目标明确,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年段特点。 | 10 | 10 | ||
学习 任务 | 2.学习任务与要求明晰,有向开放、板块清晰。 | 15 | 14 | ||
3.自主探究、小组学习、同伴互动等学习方式恰当,活动路径清晰有效。 | 15 | 14 | |||
4.练习设计有层次,具有实践性和开放性。 | 10 | 10 | |||
交流 互动 | 5.教师及时巡视,捕捉典型资源。 | 10 | 9 | ||
6.课堂生成资源丰富,师生回应及时,并能合理转化为互动性资源。 | 10 | 9 | |||
7.生生互动质量高,能打开思路,提升学习水平。 | 10 | 10 | |||
总结提炼 | 8.师生归纳总结水平高,内容有延续性。 | 10 | 9 | ||
综合素养 | 9.普通话好,表达能力强;媒体 运用恰当有效;书写规范,板书设计合理有序。 | 10 | 10 | ||
备注 | 各项累计得分90分以上为优,89—80分为良,79—60为中,60分以下为差。 | 合计 | 95 | ||
评议人 | 吴彩芬 | ||||
评课主题: 精心设问,突破难点 | 【案例回放】 师:8个○,其中一个稍重,至少称几次才能找到? (1)想一想:先独立思考,你打算怎样解决 (2)画一画,写一写,把你的想法一图画或文字记录下来 (3)说一说:用“如果。。。那么。。。”这样的语言,和你的同桌交流。 呈现:2个2个称,称4次 先一边4个,再一边2个,最后一边1个,称3次 追问:还有更少的吗? 呈现:先一边3个,再通过排除,一边1个,称2次
【个人思考】 教学难点是对学生而言,是指学生难以理解掌握,容易混淆出错的内容,要突破难点,需要教师精心组织有效的启发引导,这就需要设计好引导问,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正确理解掌握知识。本节课的难点是理解为什么尽量平均分成3份的称法最优,汪老师抓住在8个零件中找次品这环节展开一系列的活动,在活动的基础上提出有思考性的问题,她先让学生罗列出从8个中找次品的3种方法,进而提问:这3种情况那种分法最好,能不能说一说理由。在比较中得出那种方法最优的,紧接着老师马上追问:“为什么分成3份找出次品的次数最少?当学生思维受阻时,老师提出了一个辅助性的问题(对各种分法,称了一次以后,在最不利的情况下,分别排除了几个)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各种方法的优劣,在讨论中感悟只有平均分成3份称才能让第二次称的范围缩小才最容易找到次品。于是学生的思维清晰了,难点突破了,不仅获得了知识、积累了经验、建立了模型,也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了提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