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反思
《8、7加几》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采用开朗多样的复习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复习的内容是本节课知识的停靠点,有利于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来探索学习8、7、加几的加法。接着通过创设详尽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动手操作、相互交流,探索出8+9的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思考过程,体会“凑十法”的简便性。然后鼓励学生摆脱学具,利用知识的迁移,完成8加几的其他式题和7加几的一些式题。在巩固练习阶段,我先引导学生回忆如何“凑十”,再教他们唱“凑十歌”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四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凑十歌”的教唱,不仅把课堂活动气氛再次推向高潮,使学生在欢愉的学唱中掌握了“凑十法”。
本节课有如下几个特点:
1.注重从详尽到抽象的过渡
首先引导学生在详尽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详尽情境的问题中初步感知凑十法。然后借助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凑十的表象,并通过交流,把详尽形象的操作过程与抽象的计算过程一一对应起来,从而理解和掌握凑十法。最后是脱离实物,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思考算法,算出得数。这样分层地逐步抽象,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抽象、概括、推理能力都得到一定的提高。
2.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
精心设计练习,计算课是较单调无味的。特别是学生上了20多分钟后,已经觉得有点累了,特别是对一年级小朋友们来说,注意力很难集中,口算以抢答的形式出现,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使课堂充满活力。
3.注重学生初步合作能力的培养
在关键处、在学生有话想说的地方,让同桌互相说一说。如,根据详尽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后,让同桌小朋友互相说一说怎样解决“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在学生独立操作学具计算8+5后,又让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摆的,怎样算的。通过相互交流,学生不仅能相互启发,体验算法多样化,而且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与倾听能力。让同桌互相交流,这是学生合作学习的起始环节,学生在相互交流将逐渐形成合作意识。
存在的问题和疑惑
在后续的练习中,我发现学生在计算时容易出现思维混乱,8加几,还是把另一个加数分成了1和几,所以我决定停下来把基础抓牢,做每道口算题都让学生一边说一边分一边写得数,并趣味性地指导他们“找朋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