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反思

深度学习达成之表达培养 ——学生发言现状及成因剖析
作者:镇文婷 文章来源:原创 更新时间:2021-05-11

深度学习达成之表达培养

——学生发言现状及成因剖析

我的学习思考从一个话题开始:为何学生越来越不喜欢发言?

今年一开学,我已经明显感觉孩子的发言状态不如上学期,不知是大了一岁还是其它问题,总是看到零星几个愿意发言。而参加这次活动,最让我反思的也是这个问题,为什么孩子发言如此稀少和困难?让我不由深思,我们的深度学习到底深在了哪?面对水平差异较大的学生,我们又该如何调整与变换老师的角色?显然当我们课堂孩子都不愿发言了,那深度学习也就戛然而止了,因此我认为追寻探讨这点非常重要。

课堂的表达是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潘院在讲座中说到:“不要总是拿张试卷考考,到期中的时候,听听孩子的发言,看看孩子的实践操作。”学生的发言则是教师数学学习的一面镜子,发言是否有条有理、有根有据,则在教师的一言一行是否逻辑分明,也在于教师是否能少言多听:教师能否认真倾听,不急于打断,不急于补充,等等孩子。我们的“无为”看似是不作为,但实则是因为老师懂得更多,越知道把话说在刀刃上。

在这两节课上,我看到孩子的发言呈现了以下三种情况:

1、语言缺失,浅层思维。如会说:“我是10、20、30……这样慢慢想,想出来的”,我是“1×10,2×10……这样想的”,所有的都很明确的指向看有几个10厘米就是几分米这一本质,但却总是说不出来,而老师也在用“一段一段”这样的词,并不揭示方法的本质,思考无法深入成思维。

2、缺乏自信,惰性思维。在两节课上,很多孩子更愿意和大家一起说,而很少有人举手,大部分没有自信独立地表达,这与他平时独立完整表达机会的缺失有很大关系,同时造成了一定的思维惰性。

3、随意交流,无序无章。第二节课上多数同学面对小组合作,资源几乎没有出的来,可明显看出小组合作经验的极度缺乏,致使孩子不知所措无从下手,对于问题的思考自然就在无序和凌乱中被搁置。很显然孩子在台上展示时,就变成了一言不发的“木头人”。

对于孩子的“言语”缺失,我想到了以下几个原因:

1、将“教学”沦为考试的操练营。

有很大一部分的一线教师,每天都是为了考试而教,将数学脱离其本质,最后只剩“技巧和方法”,追寻方法获得的过程中,却忽视了数学学习的过程、经验获得以及本身对数学学习的非智力因素等,数学学习成为“考试”的工具,机械单调乏味成为数学的代名词,课堂成为老师一人的“战场”,学生则是被动倾听和无限地训练和重复。

2、教师不学习,教材往“死”教。

部分教师在大量教学工作的负荷下,或是懒于学习或是不愿意主动学习,致使大量的教学工作程序化机械化,缺乏对育人价值以及学科素养培养的思考。曾看一本书中写道:“教师只有按下暂停键,才会有反思,才会是新教学工作的开始。”一个教师不学习,不更新知识库,永远停留在“死知识”上,往往就会使知识陷于泥淖,致使学生还没出学校,就已把所学忘得一干二净。

我们常会碰到这样两种情况:一只要是操作或活动课就主动忽略,老师怕“烦”,怕课堂会“乱”;二只要是用到多媒体,就会直接搁置不用,怕“无用”,担心过程中出状况。陶行知曾说:“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在每日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我们为自己固定住了脚步,停止了向前探索美景的步伐,我们看到的便不再是变换的美,而是静止的单调。

对学生而言,他们也会关上新奇探索好奇的眼光,甚至忘记如何思维,不会批判、创新,而只剩单一的做题和刷题,以及无止尽的沉默。

3、评价空而泛,简单缺乏弹性。

教师的评语往往是“真棒”、“非常好”等宽泛的词,更有甚者,是直接不评价的,还有的评语都称不上评语,只是在重复孩子的话,尤其在高年级,教师总是急于去帮助孩子复述一遍,往往还会打断学生的发言,急着纠正。另外,我们教师的评语过于简单,缺乏启发性和思考性。长此以往,学生逐渐感到了发言的枯燥和无味,既得不到老师真心的肯定,也得不到中肯的建议,且没有老师用心的回应,对学生的情感、自信心等非智力因素也几乎是忽视的,学生从情感上和学习上都没有得到和老师的充分交流。

4、提问随意,难以激发有效思考。

一个精心的问题,是驱动思维的根本,过于指向明确,缺乏难度,学生虽然看似举手热闹非凡,但实则却并无效果,而一个过于宽泛的问题,则又无法很好地激发学生思维,学生难以回答。另外有些课堂的提问是没有深度和思维挑战性的,突出不了数学本质,甚至有些提问非常零散,都称不上一句完整的话,一些碎而杂的小问题,使学生疲于回答。

综上,虽然孩子的年龄特征以及紧张等非智力因素确实会影响孩子发言的积极程度,但当我们忽视学科的育人价值,轻视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养成,那我们能为社会培养出什么人才,一个会做题会听话的孩子嘛?

但反过来设想一下表达对于核心素养养成以及人才造就的重要性,若孩子能自信大方的完整表达自己,能对同伴提出合理的建议,或是能独当一面的长篇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与同伴很好的互动,这何尝不是他未来生活中的写照呢?当他长大以后,也是这样拥有良好的表达素养和思维品质,这何尝又不是数学学习的成功之处呢?

若要深度学习的实现,我想就从表达的培养开始吧!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反思评议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实验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10201501号-2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

    苏公网安备 320411020000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