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反思
1、如何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培养对图形和空间的观念认知,提升空间想象和抽象能力?
本节课中的看一看、摸一摸、指一指、再议一议以及量一量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学生现有的手头工具就是自己准备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学具,他们要不断完成旧知和新知的重新结合和容纳。在孩子看来这是很常见的物体,也是能很好感知的,所以这些抽象的知识概念,需要利用表象操作不断理解。如在数有几个面时,需要用手指围出这一个面,再证明面相等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边指边说,这样就能清晰地表达清楚在立体图形中多个面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更好的感知二维和三维之间联系;在教学棱的概念时,通过指一指上面的长和宽以及前面的长和宽,使学生马上就能发现有一条边是既在上面右在前面的,这样的一条棱连接起了两个平面图形,从而引申出“棱”的概念,很好地完成了从“面” 到“线”的转换;在教学特殊长方体特征时,通过指一指上、下、左、右四个面,说出形状并分别指出长和宽,能使学生很好地发现特殊长方体的特征,因此在孩子的角度,无论这是多么常见的物体,研究的多抽象,都要从一定的抓手开始,给予孩子一个表述的跳板,给抽象积累一些肢体经验。
除此之外,鼓励孩子想象,如想象一个立体图形该如何在平面上画出来,如果要画出另外三个面,是什么样的?是不是可以这样画?为什么要这样画?在抽象的未成形的立体图形中,想象如何将之补成一个完整的立体图。
2、对于现在的概念和以前图形学习中的概念又有什么冲突?
长方形中“长、宽”与长方体中“长、宽”的概念会冲突,棱会认知为是一个点,而“顶点”会认知为“角”。
3、本节课要突破的思维点是什么?怎样体现本节课的思维深度?
本节课设立的几个思维点,我认为一是从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转化,如何在平面上呈现立体图形,由此引发学生思考最多能观察到几个面;二是在研究特点时,如何结合特点厘清学生的概念认知,尤其是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认知冲突,“长”和“宽”在平面图中是指什么,在立体图形中“长”和“宽”又是什么;三是借助特点研究,帮助学生推理,通过有逻辑地表达,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如怎样说明上面的面积等于下面的面积,必须要完成多个图形的转换;四是,在操作和感性经验上完成特征认识的同时,又如何反过来根据特征认识进行运用及操作,完成从感性到抽象再回到具体实际问题的过程,比如在教学长宽高后,通过规定长宽高的数据来重新摆放长方体,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4、怎样合理设计问题,帮助学生理清表达思路?(问题设计路径和原则)
基于学生的难点有效设计问题串,如:“指一指剩下的四个面,你指出的这个面是什么形状,长和宽分别是多少,所以与它相对的面也是一个长几宽几的长方形?”学生在表述四个面的特征时,往往会模糊表述成“它们的长和宽都相等”,这样的逻辑错误其实是对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混淆,其实在每个图形中都有自己的长和宽,这是针对一个平面图形来说的,而不能笼统说成它们的长和宽,这涉及到多个面,这种表达逻辑错误,是因为学生的认知不清引起的,设计这样的问题串,就能引导学生一个面一个面感知,再总结出特殊长方体的特征。
基于断层处有效点拨,如:学生在说明一组相对的棱长度完全相等时,学生只能说明上面的两条长相等,下面的两条长相等,认为这样就能说明长方体的4条长完全相等,这是我在这里点拨:“这只能说明上面长两条相等,下面两条长,怎样说明四条长全都相等呢?想一想我们刚刚如何证明相对的面相等的?”
基于思维拔节处不断反问,如:刚刚量出的这个长方体长、宽、高分别是13.5厘米、6厘米、9.5厘米,为什么有一位同学却量得长为9.5厘米、宽6厘米,高13,5厘米呢?在这样的反问下,会激发学生自觉去想象变换长方体的位置,并在脑海中不断调整验证自己的猜测,这系列过程,学生会对长、宽、高的理解更到位,也不会纠结在表达时,错将长方体的长认为是除高外较长的那条边,能很好地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中的“长”“宽”概念区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