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反思

作者:陶晓洋 文章来源:原创 更新时间:2021-12-14

《加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是学生认识加法意义的起始课,这部分内容在数与计算知识系统中具有独特的基础性地位,对学生正确理解运算的意义、形成计算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加法作为一种数学模型,首先是一种思维模型,其次是一种形式模型。思维模型表现在加法是把两个量合起来的过程。在数学上,只要是属于把两个量(或数)合并起来,即可以用加法来进行运算。形式模型则表现在加法可以通过一个“a+b”这样的表达式来表示出两个量合并的过程。对比北师大版“一共有多少”以及人教版“加法”这一内容的编排,两种版本的教材在强化加法意义教学的同时,都专门安排例题教学“从头数”和“接着数”的策略来计算加法。而苏教版则淡化了对计算策略的教学,联系学生已学的知识,思考数的分与合。苏教版这样的编排思路凸显了数运算的教育价值。呈现一组情境图,引导学生用算式表示,学生观察图意后列出算式,然后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全部完成后,提出关键问题:这些图中所讲的事情都不一样,为什么都可以用加法算式表示?引导学生体会“加法”是表示“把两个部分合起来”。紧接着再出示一组图直接列算式,学生会感到很惊讶:“怎么写的算式都是 3+1=4 !”而此时提出关键问题:这些图中的物品不同,为什么列出的算式都是 3+1=4 ,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很自然地建立起了“不管情境如何变化,只要是把 3 个量和 1 个量‘合并’起来,都能用 3+1=4这个算式来表示”的认知方式,从而使学生对 3+1 这个数学模型的认识与理解达到深刻。

从具体情境到算式的提炼,是一个模型化、结构化的过程。而从某个算式到具体情境的思考,则又是一个模型解构和应用的过程。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还不能要求他们用抽象概括的语言来说明加法的含义,但作为学生并不陌生的加法,让学生在充分感知加法产生并提炼的同时,应用某个加法的算式去想象、还原生活情境,不失为一种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含义的有效策略。接着上面的问题追问:像这样能用 3+1=4 来表示的情境你还能举些例子吗?好多学生想到生活中的情境:

生1:妈妈买了3支笔,又买了1支,一共多少支?

生2:我家有3个人,又生了一个弟弟现在一共多少人?

显然学生对 3+1=4 这个数学模型的认识已经突破了原来仅仅作为一个算式的认识层次了,它已经成为学生思考生活问题、解释生活现象的思维工具。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反思评议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实验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10201501号-2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

    苏公网安备 320411020000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