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反思
《2、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2、5的倍数的特征》是学生认识了因数和倍数关系和概念后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倍数的一节课,在这节课中我想掌握5的倍数的特征不是本节课的唯一目标,所以在制定目标的时候,应从数学研究方法着手,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注重让学生了解科学的数学研究的过程。引导学生通过“猜想——验证——结论”三个流程进行研究,最后得到正确的数学结论,并进行应用。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努力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感受数学的研究方法:
1、感受范围意识。
当时我是这样引导的:2的倍数有哪些?学生说:有2、4、6、8、10都是双数,有无数个?我接着问:既然有无数个,能不能全找出来?学生说:不能全部找出来,接着我又问:5的倍数能不能全找出来。学生说:也不能全找出来。“既然它们的倍数都找不全哪怎么去研究?我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去解决,接着就有学生说:可以选择一个范围来研究。
这样学生就有了“小范围”的意识,在数据比较多的时候,我们可以先确定一个范围,在有限的时间里研究这个范围中的数的特征,当得到在1-100这个范围内5的倍数的特征的时候。接着我又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个结论仅仅适用于1-100这个小范围,是不是在所有自然数中都使用?还需要验证。在这样引导下,学生开始认识到还要继续拓展范围,研究大于100的自然数中所有5的倍数特征,通过共同的验证,最后得到正确的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科学严谨的态度,同时有了一定的“范围”意识,知道了在进行一项数目巨大的研究过程中,可以从小范围入手,得到一定的猜想,然后逐渐扩大范围,最后得出科学的结论。
2、感受“猜想”与“结论”的不同。
教学中,当学生找到百数表内5的倍数特征时,我追问学生,“是不是在所有的自然数中,5的倍数都有这个特征呢?”学生异口同声地都认为是。我告诉学生是不是有这个特征,我们没有研究过,只是我们的猜想。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验证。学生没有找到反例,这时我才告诉学生,一开始的猜想现在变成了结论。虽然同样是一句话,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界定,没有经过验证前,只是猜想;只有验证后,猜想才可能变成结论。
3、感受学习两种“验证”方法。
验证的方法有很多种,举例法、不完全归纳法,推理法等等。根据孩子的特点,我认为最适合小学生的方法便是让他们学会举例的方法。
4、感受经历完整的研究过程。
这节课中,当学生研究出5的倍数的特征后,我引导学生来回忆。我们是怎样来研究5的倍数的特征的?让学生体验经历“先确定研究范围——选择研究方法——发现——验证——结论”这一研究过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