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深度学习时刻”教学案例评比稿

借助经验、数形结合理解数量关系
作者:杨鹤仙 文章来源:原创 更新时间:2023-05-15

案例主题

借助经验、数形结合理解数量关系

年级学科

一年级

案例内容

求被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姓名

杨鹤仙

时间

2023.5.13

【案例回放】

片段:师:今天老师带来一棵桃树,大猴已经摘了23个,你们先猜一猜,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

师:大家猜的都比23多,那你能确定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吗?还想知道什么?

出示情境图。

现在你能扮演一下大猴,完整地说说大猴告诉我们什么吗?怎样求出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呢?

把摘下的23个和还剩的5个合起来。

师:你怎么想到把摘下的和还剩的合起来的?

我们可以把摘下的23个还到树上去,所以可以把它们合起来。

师,也就是说树上原来的桃包括几部分?请你上来指着图说一说。

师:老师听懂了,树上原来的桃包括两部分,摘下的桃和还剩的桃,要求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就要把这两部分合起来。

出示课件:         

 

           

 

解决这个问题,算式怎么列呢?

生:23+5=28(个)

师:这道算式中23, 5, 28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原来的个数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案例剖析

1.多重感官理解题意,感知数量关系

    本节课(求被减数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需要学生逆向思考,反过来求原来的数量,本身具有一定难度,同时考虑到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点,所以,教师在理解题意环节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参与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在此基础上初步感知数量之间的关系。片段中从一开始的猜测“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到请学生扮演大猴完整地说一说知道了什么,再到学生边做动作边叙述题意,至此,通过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表述,学生已经初步感知-摘下”,“还剩”和“原来”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2.结合情境借助经验,理解数量关系

    片段中学生正是凭借生活经验猜测树上原来的桃的个数要比23多;在理解题意后,求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时,也是生活经验告诉他可以把摘下的23个桃还到树上去,从而想到把摘下的桃和还剩的桃合起来,可见,生活经验对解决这个问题,理解数量关系至关重要。

3.巧借直观数形结合,体会数量关系

    长期以来数量关系多以口头叙述或文字表述为主,导致一部分学生在描述数量关系时仅仅是在读一句话,而不去想这句话的意思,如何让学生建立数量之间关系的表象,更好地体会数量关系呢?图式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即画图示意,直观展示数量关系。

    片段中在学生想到把摘下的个数与还剩的个数合起来后,教师出示了这样一幅图,更加直观地呈现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体会到树上原来的桃包括两部分,摘下的桃和还剩的桃,要求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就要把这两部分合起来,初步感知“总量模型”。

 

 

 

 

    总而言之,数量关系是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石”,教师可以借助各种有效的手段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问题,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和感悟数量关系,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剖析要点:在剖析中围绕“深度时刻”的理念,结合课堂案例,力求做到精当凝练,有观点阐述,有反思重建。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反思评议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实验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10201501号-2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

    苏公网安备 320411020000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