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深度学习时刻”教学案例评比稿
案例主题 | 借助经验、数形结合理解数量关系 | |||
年级学科 | 一年级 | 案例内容 | 求被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 |
姓名 | 杨鹤仙 | 时间 | 2023.5.13 | |
【案例回放】 片段:师:今天老师带来一棵桃树,大猴已经摘了23个,你们先猜一猜,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 师:大家猜的都比23多,那你能确定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吗?还想知道什么? 出示情境图。 师:现在你能扮演一下大猴,完整地说说大猴告诉我们什么吗?怎样求出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呢? 生:把摘下的23个和还剩的5个合起来。 师:你怎么想到把摘下的和还剩的合起来的? 生:我们可以把摘下的23个还到树上去,所以可以把它们合起来。 师,也就是说树上原来的桃包括几部分?请你上来指着图说一说。 师:老师听懂了,树上原来的桃包括两部分,摘下的桃和还剩的桃,要求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就要把这两部分合起来。
师:解决这个问题,算式怎么列呢? 生:23+5=28(个) 师:这道算式中23, 5, 28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原来的个数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案例剖析】 1.多重感官理解题意,感知数量关系 本节课(求被减数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需要学生逆向思考,反过来求原来的数量,本身具有一定难度,同时考虑到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点,所以,教师在理解题意环节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参与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在此基础上初步感知数量之间的关系。片段中从一开始的猜测“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到请学生扮演大猴完整地说一说知道了什么,再到学生边做动作边叙述题意,至此,通过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表述,学生已经初步感知-摘下”,“还剩”和“原来”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2.结合情境借助经验,理解数量关系 片段中学生正是凭借生活经验猜测树上原来的桃的个数要比23多;在理解题意后,求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时,也是生活经验告诉他可以把摘下的23个桃还到树上去,从而想到把摘下的桃和还剩的桃合起来,可见,生活经验对解决这个问题,理解数量关系至关重要。 3.巧借直观数形结合,体会数量关系 长期以来数量关系多以口头叙述或文字表述为主,导致一部分学生在描述数量关系时仅仅是在读一句话,而不去想这句话的意思,如何让学生建立数量之间关系的表象,更好地体会数量关系呢?图式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即画图示意,直观展示数量关系。 片段中在学生想到把摘下的个数与还剩的个数合起来后,教师出示了这样一幅图,更加直观地呈现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体会到树上原来的桃包括两部分,摘下的桃和还剩的桃,要求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就要把这两部分合起来,初步感知“总量模型”。
总而言之,数量关系是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石”,教师可以借助各种有效的手段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问题,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和感悟数量关系,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 ||||
剖析要点:在剖析中围绕“深度时刻”的理念,结合课堂案例,力求做到精当凝练,有观点阐述,有反思重建。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