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评课
浅谈钱老师的《可能性》一课:
1.在摸球游戏中,突出强调事件发生的随机性。让学生把摸到的球的颜色贴出来,是想把结果显性化,让学生在比较中充分感受这种“随机性”:全班6个小组摸的都是"1个红球和1个黄球",可是结果都不一样。横向比较,有的小组直到第4次或第5次才摸到红球,有的小组第1次就摸到红球,还有的小组好几次都没摸到红球;纵向比较,同样是第一次,有的小组摸的是红球,有的小组摸的是黄球…….这些直观的比较,充分说明了在摸之前是不能确定摸到哪个球的,结果的出现是随机的,而前一次的摸球结果也不会影响下次的结果。
对于“2个红球"和“2个黄球"的处理,以往的教学简单地给出了“一定"和“不可能"这样的确定性结论,而忽略了其中的随机现象。在两个都是红球的口袋里摸球,结果一定摸到红球,原因是无论摸到这个红球,还是摸到那个红球,都是红球。显然,在这个口袋里摸球,其实也有两种可能的结果:可能摸到这个红球,也可能摸到那个红球。“2个黄球”的情况类似。为了让学生体会这两个情况中的随机性,笔者把2个红球和2个黄球都标上了号码——1号、2号,摸球时,摸到的是几号红球或黄球,也让学生表示出来。结果的显性表示,让学生体会到了“一定”和“不可能”只是看问题的一个角度,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其实都“藏”着“可能”。由此,学生对于“随机性”的理解也往深处行进。
2.在摸牌活动中,充分体会可能性的大小,渗透数据的随机性。
留心关注学生的摸球活动过程,发现学生在摸球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忽略了摸到的是几号红球,只留心了球的颜色,于是学生就用生活经验判断:红球多,所以摸到的红球的可能性大,潜意识里,错误地认为在这4个球中摸球,只有2种可能的结果,一种是可能摸到红球,一种是可能摸到黄球。于是笔者果断调整,改用摸牌活动开展教学。
这样的好处在于学生关注了每一种可能出现的结果。4张不一样的牌是客观存在的,可以理解为是扑克牌的自然属性,学生在摸牌时,理所当然地在报着“红桃A,红桃2-……”于是,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尽管每个组的数据不一样,但在这四张牌中任意摸一张,有四种可能的结果,其中三种可能的结果是摸到红桃,一种可能的结果摸到黑桃,所以摸到红桃的可能性大。
3.在开放性活动中,提升对“可能性”的认识。“装球"活动要求让学生装6个球,摸球时有可能摸到蓝球。装法是不唯一的,把不同的装法展示给大家看,一方面让学生体会:6个球中只要有一些是蓝球,就有可能摸到蓝球;另一方面,也给学生提供了比较可能性大小的素材,让学生运用刚才的实验经验进行可能性大小的判断。值得一提的是:再把“一定摸到蓝球”和“不可能摸到蓝球"的情况,与学生的不同装法结合起来,巧妙地沟通了“可能”一定""不可能”的关系,也渗透了可能性最大为“1”,即“一定",可能性最小为“0”,即“不可能”的知识。
“猜球"游戏,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他们根据摸球的情况所做出的一些判断,正是对于可能性的进一步理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