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小学数学课程思政有效途径探析
立德树人视域下小学数学课程思政有效途径探析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实验小学 高云 213132
摘要: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指出,数学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教育特征,不仅应向学生传授相应的数学知识,还需发展其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充分开发数学课程的育人功能,推动立德树人教学任务的有效落实。为此教师应深入挖掘数学教材中隐含的思想教育资源,发挥协同效应。基于此本文从提高思想站位;分析教学内容;挖掘教育素材等六个角度,对立德树人视域下小学数学课程思政途径进行探究。
关键词:立德树人;小学数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
小学阶段不仅是学生身体发育和知识积累的重要时期,还是学生思想品德启蒙的关键阶段,需引导学生形成爱党、爱国和爱集体的情感认识,逐步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而课堂教学是渗透立德树人思想的主要阵地,对塑造良好性格和品质有积极作用,在传统学科教学中,虽然教师也意识到思想教育的重要性,但在教育方法和教学思想方面存在较多误区,无法准确把握学科育人目标,影响学生思想认识的完整性。为此教师应在立德树人视域下开展小学数学课程思政教学,有效解决二者融合中的各项问题,深入了解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实现理想信念与价值观的引领,从而发展良好的责任感与道德品质。
一、立德树人视域下小学数学课程思政的意义
(一)有利于推动学生实现社会性发展
通过分析当代教育模式可以发现,各个学科内容中都隐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思政教育已经不再是思政教师一人的工作任务,需要全学科教师参与配合,共同承担思想教育的重要责任。因此在立德树人视域下开展小学数学课程思政教学,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改变以往教学模式下沉闷枯燥的教学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兴趣,逐步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情绪态度,打造高效化数学课堂。而且在小学数学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教师会从多维度挖掘思想教育资源,拓展课程教育内容,发展学生良好的思想情感和道德品质,推动小学生实现社会性发展,满足新课改与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教师能全面关注学生情感与思想变化,有助于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思政教育的趣味性和生命力。
(二)有利于强化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对于小学生来说,其由于生理年龄的限制,思维认识尚处于成熟与发展的状态中,各方面可塑性较强,是整个民族和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其身上肩负着促进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因此在立德树人视域下开展小学数学课程思政,能强化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情怀,进一步增强思政教育的力量,确保素质教育理念的全面推进,对小学生的未来学习与成长有积极意义。同时教师还会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主动承担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引领的教学任务,将思政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的不同环节中,适时引入国家时政资源或数学史内容。循序渐进的传授数学知识和价值内容,帮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思想熏陶和感染,成为胸怀祖国和人民的综合型人才,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双线统一。
二、立德树人视域下小学数学课程思政的策略
(一)提高思想站位,准确把握融合方式
在学科教育体系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教学任务的主要载体,小学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两个学科之间在育人本质上相同,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教育学科。为此在立德树人视域下开展小学数学课程思政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有效发挥课堂作为教学主阵地的作用,不断吸收课程改革与新课标中的教育思想,提升自身专业能力,总结思想教育的不同方式。而且相较初中和高中等其他教育阶段来说,小学教育注重在思想启蒙和习惯养成。新课标中指出数学课程目标包含知识技能、数学思考、实践解题和情感态度等不同方面[1]。因此教师应深入分析思政课程目标与数学课程目标之间的共同点,强化思维能力和思想认识的培育,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内心共鸣,真正走进学生内心世界,埋下良好的道德品质的种子。
以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角的初步认识》为例,本课主要了解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学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制作角,在实践操作中感知角的大小,用量角器等工具比较角的大小,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开合的程度有关。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国旗、红领巾和少先队队旗等实物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在哪些生活场景中见过这些物品,引发其相关的回忆与联想,激发其探究图片标志的学习兴趣。随后教师向学生介绍数学中角的相关概念,引领其从数学视角分析国旗和红领巾的形状,分析其代表的文化意义,感受其角的大小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既能提升数学知识吸收效果,又能使学生主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能有效发挥思政教育和数学教学的协同作用,促进教师与学生思想站位的提高。
(二)分析教学内容,强化思想教育渗透
在立德树人视域下开展小学数学课程思政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从不同角度探究数学课程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关联,通过整合教育内容发挥协同效应,不仅应将数学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还需促进其思想政治素养的全面提升。而且教师需立足思政教育的视角审视教材内容,明确思想教育适用的不同情境,提升教学设计的精准度,避免出现硬性和模式化教育的问题。依据教材内容的不同,教师可以适时引入相关的拓展教学资源,在备课与正式教学中都需遵循学生成长发展的客观规律,认真分析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和人才需求,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讲解和引导,培养良好的思想情怀[2]。另外除利用好教材提供的思想教育资源外,教师应立足现实情况进行资源整合,寻找思政教育在数学课堂中的不同渗透点,使其更好地为学科教育服务。
以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认识10以内的数》为例,本课应认识10以内数字的大小和排序,明确>、=、<的具体含义,正确读写十以内的数字,学会用相应数字描绘生活中物体的个数,养成从数学视角分析问题的意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教材中对应的插图,其内容是学生们共同打扫教室卫生,将其作为培养学生关心集体和热爱劳动意识的教育契机。在完成相应的基础知识教学后,需引导学生列举出数字在生活中应用的案例,抓准时机开展思政教育,使学生对劳动光荣的理论产生共性认识,为在不同情境中应用数学知识创设良好条件。同时教师还可以展示班级同学们共同植树的插图,增强其集体观念和环境保护意识,使其能在数学课堂中汲取思想养分,提升数学课程的教育价值。
(三)挖掘教育素材,合理利用史料内容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产生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的重要源泉,也是实施思想教育的主要元素。为此在立德树人视域下开展小学数学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史料元素,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兴趣,深化其对数学知识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在掌握数学思想和解题方法的同时,能获得人文素养方面的提升,了解更多数学家的卓越成就和良好品质,对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有重要作用[3]。
以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为例,本课主要了解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图形特征,明确组合图形的意义与分割方式,产生利用分解法和填补法计算多边形的面积,掌握转化的数学解题思想。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数学史的相关内容,向学生介绍《九章算术》中“方田”部分知识,使学生了解各种形状田亩的面积计算方式,其计算理论的出现比欧洲早了一千多年,明确我国古代在数学计算方面的成就。借此激发学生对国家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精神与自豪感,有助于树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以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为例,本课主要了解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内涵与变换的方式,利用其变换性质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利用多媒体展示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旗,引导学生思考该图形是经过怎样的变换得到的,从而深入理解旋转的特征。随后教师应向学生介绍香港回归的相关事件,明确该事件的历史意义,以传授数学知识为载体帮助学生了解国家优秀文化,激励其产生建设祖国的人生追求。
(四)注重实践运用,促进思政教育延伸
通过总结以往数学教学可以明确,受应试教育思想的限制,许多教师只关注学生知识吸收情况和考试成绩的提升,并未开发数学课程的育人功能,导致学生容易出现逆反和抗拒的不良学习情绪,数学课程教育质量逐步下降。数学知识来源于对生活经验的总结,又服务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为此在立德树人视域下开展小学数学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全面分析以往教学经验,在实践运用中渗透和延伸思政教育,引入生活中与思政教育相关的案例,提升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熟悉度[4]。同时教师应明确实践运用远胜于简单的说教,应依据数学课程内容的不同,组织多元化的实践学习活动,强化学生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在亲身体验中提升自身思想认识。
以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时、分、秒》为例,本课应了解时分秒等不同的时间单位,明确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率,学会读写几时几秒,初步建立1秒、1分和1小时的时间观念,体会时间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在实际教学中,为使学生正确区分时间单位,明确在1秒、1分内都可以完成哪些事情,教师应组织相应的实践学习活动,要求学生在一分钟内写10个汉字、跳50下跳绳、拍30下皮球等。使学生能在亲身参与中体会时间的珍贵,树立珍惜时间的良好思想意识,学会做事有安排、不虚度光阴。而且要求学生学会排列一天中应完成哪些事情,与思政教育中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相关联,为此教师应适时展开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守时守信,用规律健康的方式开展学习与生活。增强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联性,在实践中延伸和实施思政教育,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
(五)围绕课程特点,提升学生思想觉悟
在数学课程中包含许多知识元素,这些知识内容与思政教育之间密不可分,能对学生的思想认识给予适当的启示和点拨,为此在立德树人视域下开展小学数学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全面分析数学课程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将各类知识元素转化为思政元素,增强学习主动性和专注度,改变被动接受思想教育的学习状态。教师应适当运用提问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数学知识中隐含的思政元素进行分析,增强其适应性,使其能认真地将多种知识资源结合,提升自身思想素质与觉悟。
以苏教版一年级下册《元、角、分》为例,本课主要了解人民币的单位及其应用方式,加深对人民币价值的认识,明确购物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正确计算购物活动中的单价和总价,增强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导入环节提出问题“在家中父母是怎样对待人民币的?你了解的人民币面额有哪些?”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说明,顺势引入本课教学内容。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关于人民币用途的相关视频,向学生介绍父母是怎样辛苦工作赚钱,增强其对人民币价值的认识,逐步培养节约用钱的良好思想意识,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增强道德品质教育效果。
(六)结合生活时政,营造思政教育情境
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数学学科都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伴随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数学知识被应用于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引领社会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为此在立德树人视域下开展小学数学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加强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将实践生活的真实情境引入数学课堂中。增强思政教育的真实性,拓展学生学习视野。
以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二)》为例,本课应了解读取统计表和统计图的方法,掌握制作统计图表的一般步骤,正确分析其数据特点与走势。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引入近几年接种新冠疫苗的数据信息,要求学生依据所学知识绘制图表,并对比中外疫情防控的数据,引导其关心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对国家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明确国家发展的曲折性,在真实情境中建立情感共鸣,使其能以坚韧的态度应对学习与生活问题。
综上所述,在立德树人视域下开展小学数学思政教育,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与思维认知规律,有利于为推动数学课程改革提供新的理念、方法和路径,从深度和广度等不同层面扩充数学课程内容。教师需把握立德树人的思想核心,从多维度探究数学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兴趣,为培养其综合素质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富数.用好思政元素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实效性[J].社会主义论坛,2023(09):47-48.
[2]徐勤贺,李永婷.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思政元素的策略研究[J].大学,2023(23):33-36.
[3]周洪波.基于“OBE+课程思政+线上线下”的教学实践探索——以《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评价》课程为例[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23,44(05):75-80.
[4]韩梦婕.试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3(01):170-17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