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主题意义视域下的小学英语群文阅读教学实践策略例谈有感

作者:金秋瑾 文章来源:原创 更新时间:2025-04-28

指向阅读素养提升的小学英语群文阅读教学研究

课题组学习记录

学习时间

2025.4

姓名

金秋瑾

学习内容

读主题意义视域下的小学英语群文阅读教学实践策略例谈有感

学习心得思考

《主题意义视域下的小学英语群文阅读教学实践策略例谈》一文聚焦群文阅读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通过理论与案例结合的方式,揭示了如何通过结构化设计实现主题意义的深度探究。结合文中观点及搜索资料中的相关实践,以下从价值内涵、核心策略、实践反思等角度总结心得体会:
   一、主题意义与群文阅读的融合价值
  1. 突破单篇教学的局限性
       传统单篇教学易陷入碎片化语言知识学习,而群文阅读通过多文本整合(如教材、绘本、新闻等),围绕统一主题构建意义关联网络,既拓展阅读量,又促进学生对主题的多维度理解。例如,四川某获奖课例通过节日文化主题整合教材与绘本,帮助学生对比中西习俗,深化文化意识。

2. 助力核心素养的落实
       群文阅读通过分析比较批判等高阶思维活动,推动语言能力与思维品质协同发展。如案例中教师设计问题链(如“What causes pollution?”→“How to solve it?”),引导学生从多文本中提取信息并形成观点,培养逻辑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
  3. 模拟真实阅读场景 
      
现实生活中的阅读往往涉及非连续性文本(如图表、广告、故事等)。群文阅读通过跨文体组合(如教材对话+科普文+诗歌),训练学生快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贴近真实语言应用需求。
二、主题意义视域下的群文阅读核心策略
  1. 议题设计的科学性与生活化
      主题锚定:紧扣教材单元主题,向外延伸拓展。例如,人教版PEP教材假期经历单元可关联旅行故事”“文化差异等子议题,通过多文本对比深化主题理解。  
     
认知适配:议题需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如低年级以家庭”“动物等直观主题为主,高年级引入环保”“科技等抽象议题。
  2. 文本组合的互补性与层次性
     “1+X”模式:以教材为主文本(1),补充绘本、新闻、诗歌等(X)。例如,译林版教材《Chinese New Year》结合绘本《Nian’s Story》与信息图《Spring Festival Around the World》,形成文化探究的立体框架。  
     
语言梯度:文本难度遵循“i+1”原则,如教材学习“can/can’t”后,选用绘本《Giraffes Can’t Dance》强化情态动词的应用。
  3. 教学活动的结构化与互动性
     三阶流程:前置关联(激活背景知识)课中深化(对比分析)课后延伸(创意输出)。例如,王雨老师在化妆舞会主题教学中,先通过动画片段导入,再通过角色扮演与讨论深化理解,最后拓展课外知识。  
     
任务分层:初级任务(信息提取)、中级任务(思维导图制作)、高级任务(辩论或续写),兼顾不同能力学生需求。

主题意义视域下的群文阅读教学,通过议题引领、多文本协同和结构化活动设计,为小学英语课堂注入了活力与深度。未来,需进一步平衡教材核心拓展资源的关系,探索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让群文阅读真正成为学生探索语言、文化与思维的桥梁。正如文中所述:群文阅读并非简单叠加,而是结构化重构”——这一理念将指引我们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迈向更高效、更人文的英语教育新图景。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专著学习记录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实验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10201501号-2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

    苏公网安备 320411020000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