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评课
在“转化”中构建模型,于“思辨”中提升素养
——听《组合图形面积》一课后的深度反思
近日,有幸观摩了一节苏教版五年级《组合图形面积》的公开课。执教老师以精湛的教学技艺和深邃的教学思考,为我们呈现了一节既有温度又有深度的数学课堂。这节课不仅让学生学有所得,更让我对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教学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反思。
一、 课堂亮点:彰显“学生为主体”的智慧设计
本节课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教师精准地把握了数学教学的本质——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而非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1. 情境真实,让数学“活”起来。
课堂伊始,教师并未直接出示教材例题,而是展示了学校“开心农场”的平面图,其中包含由长方形、三角形和梯形组成的复合地块。这一设计瞬间点燃了学生的兴趣。他们面对的不是一个抽象的数学图形,而是一个真实的、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这块地的面积有多大?”这种“真问题”的驱动,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为整节课的主动探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思想引领,让思维“透”出来。
“转化”思想是本节课的灵魂。教师通过关键性问题:“这个图形对我们来说有点陌生,但我们学过很多基本图形,你有办法‘化陌生为熟悉’吗?”引导学生将思维聚焦于“转化”策略。在随后的探究中,学生们百花齐放,想到了“分割法”和“添补法”。教师并未止步于此,而是将有代表性的几种方法(如分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补成一个大的长方形再减去一个梯形等)同时投影展示,引导学生对比:“这些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你认为哪种方法更简便?为什么?” 这一过程,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元的,但最优化的选择往往基于数据特征和计算的简便性。这不仅教会了学生知识,更教会了他们如何智慧地选择策略。
3. 主体突出,让学习“深”下去。
整堂课,教师“退居二线”,将探索的舞台彻底还给学生。学生经历了“独立尝试→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反思优化”的完整探究过程。我特别注意到一个细节:一位学生提出了一种非常繁琐的分割方法,教师没有急于纠正,而是鼓励他上台阐述自己的思路,并引导全班同学共同验证。最终,该生自己发现了计算量过大、容易出错的缺点。这种“试误”体验远比直接被告知正确答案更为珍贵,它让学生对方法优化的必要性有了切肤之感。
二、 教学思考:于精微处见真章
在赞叹本课成功的同时,我也产生了一些深度的教学思考,以期让课堂更臻完善。
1. 从“方法掌握”到“观念建构”。
学生熟练运用分割与添补法,是否就意味着空间观念得到了真正的发展?或许我们可以在巩固环节,增加一些“逆向思维”或“策略选择”的练习。例如:“老师这里有一些基本图形(如两个三角形、一个梯形),你能拼出几种不同的组合图形并计算面积吗?”或者“给出一个组合图形和多个数据,但其中包含一个冗余数据,考验学生选择信息的能力。”这样的设计,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空间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2. 关注“量感”与“数感”的协同培养。
在计算面积时,学生往往埋头于公式和计算,而忽略了对结果的估计与感知。教师是否可以适时提问:“在计算之前,你能先估一估这个图形的面积大概范围吗?”通过估算,培养学生的“量感”,再通过精确计算验证,使“数感”与“量感”相辅相成,提升解决问题的严谨性和对结果的检验意识。
3. 技术的融合与可视化。
对于部分空间想象力较弱的学生,理解抽象的辅助线仍存在困难。此时,是否可以适时引入动态几何软件(如GeoGebra)通过课件动态演示图形的分割与拼补过程,将抽象的“辅助线”转化为直观的动画,让转化思想“看得见”,能更好地帮助全体学生构建清晰的表象。
这节《组合图形面积》的课,是一节充满智慧与活力的好课。它让我们看到,一堂优秀的数学课,应该是学生思维训练的体操场,是数学思想生长的肥沃土壤。教师作为引导者,其最高境界在于“不教之教”,在于点燃思维的火花,并守护其自主、深度的燃烧。此次听课,于我而言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鞭策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向数学思维的更深处漫溯。
|
|

